攸關不分區立委席次的政黨票該怎麼投?是台灣目前藍綠選民最揪心掙扎的問題,到底是集中選票或分裂投票都很難做出抉擇?畢竟,自己雖然只有一票,但可以影響的家人與親朋好友的選票也有數十票,從遠近親疏的關係來講是可以動員拉票,也可以「配票」,有的時候也可能連自己最親的兒女、配偶選票也拉不到,這是台灣民主多元社會常有的事,人情票、理念票、買票都有,關鍵還是在自己的身上。 此次台灣的總統與立委選舉,由於總統與區域立委選情比較單純,依照自己個人的政治屬性來選擇候選人並沒有問題,但對不分區立委的政黨票則因為泛藍、泛綠小黨林立與選罷法5%得票率的法定門檻設限考量,便產生很多意外的政治考量,除了國、民兩大黨與不可能跨越5%法定門檻的小黨之外,多出了很多種的可能選擇,泛藍選民有親民黨與新黨可以選擇,泛綠選民則有時代力量、綠社盟與台聯的票可以投。因此,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個大黨便產生了危機意識,擔心被分票的結果會造成不分區立委席次的可能當選名額大幅滑落,各自變為10到13席的可能結果,讓許多表現好的優秀政治菁英意外落選。 其結果,國、民兩黨只能在選前大聲疾呼政黨票要集中選票,讓國民黨百年政黨不要垮臺崩解;讓民進黨可以國會過半單獨執政。至於其他有機會跨越法定席次門檻的小黨則主張「分裂投票」,總統支持某一位候選人,立委政黨票則轉而支持該小黨。會造成今天這個左右兩難的政治局面,其實真正的原因是總統選情趨於明朗化大勢抵定,而台灣多數選民長期以來都習慣有民主制衡的政治素養與觀念,因此,在不分區立委政黨投票選擇上便容易產生「三心兩意」的可能結果,不管是中間選民或者是泛藍、泛綠支持者都一樣,只是轉向或分裂投票的方向與程度有所差別而已,政治道理還是如此。 站在大小政黨各自發展茁壯本位主義的政治角度出發,集中投票或分裂投票的政治主張都沒有錯,其優劣利弊的政治分析也各有其道理存在,並沒有辦法分辨誰的主張就必然勝過誰。然而,著眼於台灣目前的政經發展情勢,以及在兩岸關係與國際情勢的發展現況來看,泛藍與泛綠選民其實都應該「集中選票」而不是「分裂投票」。因為唯有如此,才能讓「該負起政治責任的政黨擔負該負的政治責任」,該在野的政黨就該因為政治表現不佳而負起作在野黨的「監督制衡責任」,如果他們原有的兩岸政策或治國方向是正確的,就該讓它們有能力東山再起重返執政,此時倘若其不分區立委席次被其他相同政治屬性的小黨加以瓜分而大幅減少,反而讓他們更難有翻身的機會,也更難有效制衡執政黨。 同樣地,政黨如果因為政治表現獲得多數選民的支持,就應該讓它變成執政黨,變成「強而有力」的執政者,而不該在相同政治屬性之外讓其他小黨瓜分政黨票來做內部的「政治牽制」,否則,綁手綁腳的結果也只是讓這個執政黨提前「跛腳」而已,雖美其為「政治制衡」、「民主多元」,但結果卻是「政治綁架」、「民主空轉」的政治悲劇! 台灣的政經環境其實早已殘破不堪、疲憊困頓,兩岸關係發展也面臨重大的政治轉折關鍵,公民社會與社會運動的崛起是民意的宣洩與出口,但從「效能執政」的觀點來看,一個國家要能解決內憂外患靠的是有為執政者的決心、方向、魄力與承擔的政治本事,這不是靠「少數執政」的局面可以達成,當然,更不是過度的政治牽制可以翻轉局面點亮台灣,這是泛藍與泛綠選民必須看清事實正確作出選擇的關鍵所在! 集中選票或分裂投票的確各有得失,但看到台灣未來的大危機即將發生,台灣的命運更將風雨飄搖之際,要解台灣的問題與危機恐怕還是只能發揮政治智慧顧大局,讓該執政的政黨擁有更多的政治籌碼與實力往前衝,單獨執政、全面執政是必要的政治途徑與工具;同時也讓該在野的政黨擁有更強大的監督制衡力量來對付執政者以避免獨裁政府的發生,千萬別再因為「民主制衡」理想過度濫用或沖昏了頭,誤以為「黨內制衡」或「小黨牽制大黨」就是民主、就是制衡的責任政治常態了! 【圖片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