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侯文詠:如果一再失敗,該堅持下去嗎?】

滔客/ 2016.01.05 00:00

關於課業、工作、夢想、格局;關於愛情、心情、前途、錢途,關於人生中的每一天,我們似乎永遠都有問不完的問題。

「但你跟自己夠熟嗎?」

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

聽我這樣說之後,有一個讀者忍不住舉手,站起來問:「萬一投入時間與資源之後,到最後,沒有得到前途或錢途,豈不是虧很大嗎?」

就以一場棒球賽中的高飛球當作例子好了。當高飛球被擊出時,一個防守的外野手,如何去接住這個球呢?

傳統的電腦式思維是這樣的:先衡量所有相關的變數(球與球棒之間的作用反作用力、地吸引力、風向、摩擦係數……),精確地計算出高飛球落地的位置和時間。接下來,我們只要設法讓手套在球落地前與球在同樣的時間、空間重疊,就可以接住球了。

從傳統電腦運算的角度來看,這或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如果把這樣的運算方式放到人腦上,事情可能就沒有這麼順利了。為什麼呢?因為當球被擊出那一剎那,一個外野手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分析出這麼多的資訊。就算他有這些資訊,以人腦的運算速度,要在高飛球落地之前,計算出準確的落點,並且及時地移動到那個位置,接到球,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同樣的,要求一個孩子,在對自己內在缺乏瞭解、對外缺乏認識的前提下,就為自己訂下一個明確的「志願」(落點),並且全力衝刺,這就和在球被擊中的那一剎那,要求外野手算出高飛球的落點,並在精確的時間移動到落點接住球是一樣的不合邏輯。

儘管不合理,但一代又一代,我們似乎都用著同樣的思維邏輯要求小孩子寫像是〈我的志願〉這樣的作文,很少有人懷疑。

既然如此,外野手是怎麼接到球呢?事實上,只要仔細觀察一個有經驗的外野手接高飛球的過程,其實不難理解這個完全不同的思維。

當高飛球被擊出後,一個有經驗的外野手立刻會依照他感受到的訊息──擊球聲音的大小,球起飛的方向、弧度、速度,當下形成一種「判斷」,並且往他所判斷的方向奔跑。在移動的過程中,他盯著越飛越高的球,隨著球的方向、力道,邊奔跑邊調整方向、速度。隨著球越過最高點開始往下掉落時,這個外野手不斷縮短和球之間的距離。他繼續移動,越來越靠近落點,最後,終於在球落地之前抵達了那個位置,接到了球。

因為外野手無法計算出球的落點,因此一開始他所能追隨的只有他的內心的直覺和判斷。這和追隨「內在召喚」的思維是很接近的。

儘管看不見前途或錢途,但一個追隨內在召喚的人,卻能依據內在模糊的直覺和判斷,努力地去實踐(奔跑)。在實踐的過程中,靠著與外在環境的磨合,一步一步地調整方向,不斷地縮短內在召喚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靠近落點),落實那個興趣,直到它變成一個可行,甚至是有前途、錢途的工作(接到了球)。

所以,「如果看不到前(錢)途,我為什麼要投入?」或者「萬一投入時間與資源之後,到最後失敗了,豈不是虧很大嗎?」,這類的焦慮當然完全可以理解。但如果我們理解了呼應「內在召喚」需要的思維更接近外野手接球的話,我們或許就不難明白,這樣的焦慮,對於這件事一點幫助也沒有。

因為,當一個有經驗的外野手面對高飛球被擊出的那一剎那,當他往前奔跑時,他的心裡想到的絕對不會是:

「如果現在算不出球的落點,我為什麼要奔跑?」更不是,「如果我跑了半天,結果沒有接到球,那我不是很虧嗎?」

面對同樣的情境,大部分在自己的人生中忍不住會有的擔心、焦慮,為什麼在一個有經驗的外野手身上不會出現呢?

答案其實一點也不困難。

因為外野手用了一個合理的模式來思考這樣的情境。更重要的,他們相信那個從內心發出的直覺,也相信他們自己一定能夠接到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於作者

侯文詠

台灣嘉義縣人,台大醫學博士,目前專職寫作。

(以上圖文由皇冠出版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