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總統大選勝負已定,因此,蔡英文在耶誕節政見會中關於兩岸政策的長篇大論,其意義與其說是和朱立倫辯論不如說是在和北京對話,同時也是向台灣社會的表白;就如同習近平在馬總統就要下台,而國民黨大選必敗的情形下辦馬習會,表面上看是時代雜誌說的,習近平在錯誤的時間會見了錯誤的人,但是實際上,在會中講話既是在和台灣未來領導人對話,也在讓台灣人民和中國人民在他的話中各取所需一樣。 至於朱立倫,當然不會這樣定位總統政見會。總統選舉必敗朱立倫應該是知道的,但是他相信兩岸政策是國民黨的強項,是民進黨選舉時的罩門,如果能在整個選舉過程中把這議題打好,讓民眾留下深刻印象,國民黨雖然這次選垮了,將來仍然有本錢翻身,於是這一段時間,兩岸政策是他訴求的重中之重,到了政見會交火,他要蔡英文不要模糊,鎖定在國民黨擁有九二共識和民進黨是台獨黨上面出手,要她把兩岸政策和立場交代清楚。 朱口才流暢,咄咄逼人,從語氣上看來,蔡處於守勢,然而這樣的攻擊是不是有利爭取民眾支持,比口才更重要的當然是提出來的立場、政見是不是符合民眾多數的期待。 10月初,台灣指標民調公司針對各種兩岸定位的民眾認同度做了一份調查。從這份調查看來,朱立倫的主張,一中各表民眾只有36.2%支持,九二共識更只有27.3%支持,他突出這兩個主張,等於把自己推到少數人的那一邊去,實在很難說是聰明的策略。 也許,朱可能認為,一中各表和九二共識的支持者雖然不多,只要鞏固住就算鞏固了4年後可以立足的基本盤。 來源:台灣指標民調公司 朱立倫又尖鋭批評民進黨是台獨黨,是兩國論。這一個批評蔡英文在政見會中從頭到尾都沒有直接回答。於是朱大概因此認為他果然攻對了罩門。這實在是大大的誤判。 依台灣指標民調的調查表看,意義和台獨及兩國論高度重疊的一邊一國支持度是69.3%,一中一台是73.8%;另外依據TVBS 2014年10月的調查,有 71%民眾支持台灣獨立,有78%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因此拿台獨將蔡英文的軍,實際上等於把絕大多數群眾趕到蔡那邊去。 接下來的問題是,既然蔡英文和民進黨在國家定位立場上站在多數的一邊,為什麼要閃躲,既不承認也不否認? 對這一個兩岸立場的問題,蔡英文的表達方式是「基於民主原則,在最大民意基礎上推動兩岸政策。」至於什麼是台灣的「最大民意」,也許國民黨不清楚,但是台灣多數民眾和北京的瞭解都和台灣指標民調的調查差不多。 藉著「最大民意」4個字她表達了立場。無論如何「最大民意」是民進黨立足台灣的權力「基礎」,而這「基礎」在台灣的政界又是優勢「基礎」,要民進黨加以否定,一點也不切實際。至於不直接講而用繞了一大圈的方式表達,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用意和馬習會中習近平不在公開的開場白中講一中原則,把一中原則拿到閉門會中講,再由張志軍在會後單獨舉辦的記者會中闡述一樣。習當面不講,是向台灣表達善意,總統政見會,蔡真正的主要對話對象既然是北京,採取和習當馬的面不給台灣難堪的作法是很合理的。 蔡英文說「不挑釁」、「不會有意外」,意思說的應該就在這裏。「不挑釁」這三字也許用得過火了,但是,如果把「不會有意外」幾個字拿來看馬習會,豈不正是習近平在開場白中不講一中原則的用意所在? 由於蔡英文在國家定位上採取這樣的處理方式,因此朱立倫一口咬定她立場模糊。這引來蔡英文的反擊。她質問,國民黨的「九二共識」內容變來變去,且越來越傾向北京的主張,國民黨立場到底是不是一個中國原則,「同屬一中」、「同表一中」又是怎麼回事。毫無疑問,這一些朱立倫完全沒有辦法回應。遇到質問,雙方都不直接回答,從辯論會上看來,雖然形式一樣,都可以被指控是立場模糊,但是縱使承認同樣是模糊,民眾聽來卻並不是半斤八兩,民眾更在乎一個中國原則怎麼可以講不清楚。於是朱立倫出招傷敵三分傷己七分。 朱立倫為什麼要打一場必敗的兩岸政策之戰,為什麼非要把自己推到少數人的那一邊去,同時把多數人趕到民進黨這邊不可,真奇怪。也許,朱可能認為,一中各表和九二共識的支持者雖然不多,但是足以鞏固基本盤,而基本盤只要鞏固住了,4年後就還有可以立足之地。 但是這種想法大有問題,忽略了愈是年輕的愈支持台獨的這個事實,這一點,從上面台灣指標民調的調查表看得很清楚,依TVBS的調查也發現,20-29 歲年輕族群是最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高達89%,比平均值多了10%以上,所以今天朱立倫站的兩岸定位立場固然是少數的一邊,到了在超過100 萬首投族投入選舉的4年後,他立場如果再不變,他站的位置將更加邊緣化,毫無捲土重來的機會。 張志軍在馬習會後公布了習近平閉門會議中的一段話,講得很強硬: 「九二共識是定海神針,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我們都願意同期交往,對任何分裂國家的行為,兩岸同胞決不會答應,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原則問題上,我們的意識堅如磐石,態度始終如一。」 對北京的強硬立場,蔡英文的反應很符合台灣的典型:希望求同存異。由於台灣盛行北京向來僵硬地堅持他劃定的「紅線」的觀點毫不妥協的定見,陳一新教授就依循這定見對蔡兩岸求同存異的説法批評:「對國、共兩黨來說,九二共識的基礎就是一中,儘管雙方對一中內涵存在差異,但是蔡英文連一中都說不出口,如何求同存異?」 事實上,北京何嘗只對民進黨劃紅線而已,不准提中華民國,不准提一中各表豈不就正是北京對國民黨劃下,堅持了20多年甚至超過半世紀的紅線?假使北京的紅線不能與時俱進地推移,像因應經濟現實必須的浮動匯率的話,根本不會有這一次的馬習會。 北京在馬習會中處理所謂兩岸敏感議題和互惠交流的糾葛,基本上以這樣方式處理:立場原則清楚不變;態度善意;政策彈性務實《《林濁水專欄:從馬習會的懸疑與解秘看未來兩岸關係》》 合理的看法是,北京彈性的目的不是專為馬上就要下台的馬總統一個人量身訂做並用後即拋,而是為了緩和海域緊張局勢,以及為和未來台灣領導人的對話嘗試地開個頭。 民進黨願意跟在國民黨後面站到現在台灣只有27.4%支持,而將來還會進一步減少的少數民意那邊嗎?這不等於提供第三勢力崛起的肥沃空間,而讓民進黨受到遠遠比長年維持6%~9%得票率的台聯的新政黨更大的挑戰? 情勢如此,期望民進黨接受九二共識並不實際。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情形下,一年多以來持續有北京方面傳出「如果不接受九二共識,總要給個說法。」的彈性訊息。所謂給個說法,合理的意思是,北京和台北都秉持善意和彈性。 那麼我們試從這個角度出發,看看蔡英文的回應。雖然一開始,對馬習會採取相當強硬的反應,但是在政見會中的發言卻已經大不相同。 她說未來兩岸政策上,不會挑釁,不會有意外,希望兩岸平心靜氣,坐下來理性談,堅持的包容、和解、團結原則處理。 縱使把這些都只算擺脫民進黨逢中必反指控的場面話;甚至認為她指出九二共識是2000年才創造,而且迄今定義混亂,話講得並不客氣;但是下面這一句明顯的是針對性的善意: 「民進黨沒有否認1992年兩岸會談的事實,也認同雙方當年都是秉持相互諒解精神,求同存異,希望兩岸關係在往前推進的這段協商、溝通跟經過的事實,這也是兩岸交流累積成果的一部分」。 九二共識被發明後,北京對自己的「共同歷史事實,核心意涵」的定義顯然迄今並沒有改變,但是面對馬總統(精確的說是馬總統背後的台灣人民)的情境時,運用上卻可以有階段性浮動的彈性空間,這也才有可能有馬習會。 北京如果對台灣採取和馬習會中同樣的彈性善意原則而對蔡英文的針對性說法採取正向看待的話,那麼未來蔡習會的舉辦雖然仍言之過早,但是雙方對話空間毫無疑問的已經浮現。 當然,蔡英文「基於民主原則,在最大民意基礎上推動兩岸政策」、「台灣是人民的台灣,中華民國也是台灣的中華民國」、「維持現狀是要確保台灣人民的選擇權」等三句話都和國民黨有出入,北京也已經以「兩岸同胞決不會答應」做了預先防衛,但是無論如何,蔡英文有了這三句話才站穩台灣多數民意支持的立場,才有足夠的本錢對北京表達善意,採取彈性政策,而不致於像國民黨一樣在台灣權力迅速走向崩盤。 本來,一直到今年6月,台灣一直有一股對蔡英文無法處理2016之後兩岸關係的高度疑慮。首先是媒體以聳動的標題〈民進黨執政 台恐遭雪崩式斷交〉登出林中斌教授的專訪說,民進黨至今仍和中國大陸缺乏共識及「共同的政治基礎」,蔡上台後中國政府恐怕會以雪崩式斷交「懲罰」民進黨。雖然林中斌教授很快澄清,專訪文章漏了「如果蔡主席當選後仍不調整兩岸政策說法」一句前提性的話,但是如果雙方真的有「缺乏共識及共同的政治基礎」這麼嚴重的問題,怎麼蔡英文只要「調整兩岸政策說法」就可以解決,因此,憂心忡忡的人仍然不少。在這情形下,台灣傳統關心兩岸關係的學界甚至都不看好蔡英文的訪美行,因為他們認為美國人也會和他們一樣高度擔心蔡當總統後兩岸關係會激烈惡化。然而,在蔡成功地訪美和馬習會之後,終於有人對未來採取比較樂觀的看法,例如林中斌語氣聽來就是如此,他說蔡英文如果「仍不願接受九二共識,仍有其他空間,只要釋出善意,習近平不會拒人於千里之外,何況中文字眼多,何患無詞。」 一位藉著和馬會面,一位藉著和朱辯論,蔡習如今已經進行了第一次的隔空越海對話,兩岸關係發展值得進一步期待嗎?沒有人敢斷言,但是一個過去沒有過的好跡象確實已經初步浮現,如果在維持使自己在國內站得住腳的立場不變之餘,雙方都能維持馬習會中表現出來的態度善意,政策彈性務實的原則,對未來的兩岸關係的發展便有不悲觀的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