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初聽到馬習會就要舉辦的消息,大概沒有人會不像蔡英文主席說的,像被「突襲」的,林中斌教授就說他被嚇了一跳。 看到他們的驚訝,我當時大膽地推測,其實馬總統一樣是被習近平突襲了,馬習會是出乎馬總統意料之外的。(《東網—林濁水:習近平的突襲》) 馬習會後媒體追蹤始末,在12月初各家描述「秘辛」,輪廓大致相同: 10月13日至15日在廣州舉行「夏張會」。當時議題,沒有馬習會3字。 擦出馬習會火花,是張志軍邀請夏立言乘船夜遊珠江,在沒有媒體打擾的場合,突然提議,從提議到拍板定案,只有兩周時間。正式見面前12個小時,雙方都還在談判、拉鋸戰。 果然是夏立言和馬總統都被習近平突襲,不只蔡英文、林中斌而已。 整個馬習會,令人驚訝的還不只他來得有如「突襲」而已。另一個令人驚訝的是對北京推動馬習會的目的,眾說紛紜,甚至各走極端。 現在已經很少人認為是習近平為了在選舉時扶國民黨一把了—儘管這是各界一直流行到11月底的主流看法。現在一般都想從更宏觀的視野理解馬習會,不過這樣一來大家的判斷南轅北轍得厲害,就以北京對台灣國家定位的態度看法就很兩極。 一些國際著名中國通例如黎安友都認為北京在主權上有重大讓步;但是另一些例如包道格則認為北京要强硬框限台灣在主權上的空間。 看法儘管兩極,但是雙方似乎都可以在馬習會中找到依據。例如認為習近平在主權上讓步的,他們振振有詞的依據是:1、習近平願意以雙方領導人的身分和馬總統坐在桌子對面對等會談;2、在開場白中習近平甚至不提一個中國和統一;3、雙方在新加坡這個「第三國」見面;4、不逼台灣政治談判。 然而認為緊縮台灣空間的也振振有詞,因為在閉門會中,習近平不但提了一個中國,還強調九二共識是兩岸定海神針,沒有九二共識和平發展之舟就會遭遇驚濤駭浪,甚至徹底傾覆,措辭嚴厲。 同一個習近平,公開講的和閉門會講的天差地遠,以致於創造了外界巨大的想像空間。 各界儘管看法南轅北轍,現在卻形成了一個明顯的共識,那就是當前南海中美對立的嚴峻情勢是促使習近平迅速拍板決定馬習會的一大因素。如果這理由是對的,按理,黎安友的解釋就比較合理了。無論如何,一方面為了拉攏台灣做為在南海緊綳局勢中一個破口,另一方面還要逼台灣在主權上攤牌讓步,總是一個太古怪的作法。 但是去年北京促統促談判,高調要求兩岸必須進入深水區談判和平協議,現在兩岸在北京大閱兵和國民黨以無法接受終極統一為理由換柱,兩岸氣氛空前惡劣時,反而在既不政治談判也沒有要求和平協議就丟過來橄欖枝,北京在面對中國內部各路人馬的條條框框也必須能交代才可以。 比如說,富有國際外交經驗的北京,對於馬習一旦會面,國際各大媒體普遍的以兩個presidents稱呼兩位領導人,以兩個countries稱呼兩岸等等情境,不可能不預期先在沙盤中推演出來,這一切他必須預做處理。看來他的方案是對台灣的好話在開場白對著馬總統公開講,把對內交代的兇話留在閉門會中講,再由張志軍在會後記者會中充分闡述以對內明志。 這做法並不能以所謂公開的,明的是一套,關門的,暗的又是另外一套的一般看法去理解,因為閉門中講的話既然由張志軍講出來了,當然就不能說是暗的一套了。 北京這一表面上充滿矛盾的安排,其實應該這樣理解—一中和統一是北京迄今不變的立場,但是這立場實踐的現實條件一直不成熟,現在在國際角力中又得推動務實的統戰策略把台灣當成一個棋子,於是在基本立場/統戰需求/具體政策三個層次上北京就分別採取了三個不同的處理原則: 傳統的主權立場堅定不變,這由習近平在閉門會中提出並由張志在事後公開;但是這個閉門會中的立場如果當著馬總統的面說出,而馬不翻臉嗆一中各表頂回去的話,馬總統的領導權威勢必澈底瓦解,台灣社會更會強烈反彈,所以不公開當著馬面講以表示善意;於是在立場不變和統戰需求下馬習會得以彈性地安排成局。歸納下來就是:立場層次採取清楚不變的原則;統戰態度採取表現善意的原則;政策採取彈性務實的原則,簡稱: 立場清楚堅定;態度善意;政策彈性務實。 事實上陸委會在和北京交涉馬習會時用這三層次三原則去分析也完全符合:一中各表原則不能與一中原則切割是基本立場,這立場必在閉門會中表達並在事後單方的記者會中公開;但是為了表示善意在開場白馬總統不會當著習近平面公開講。 假如馬總統照陸委會和北京談好的雙方在開場白中都不提一個中國原則,那麼馬總統的「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大戰略便會因為馬習會而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不料馬總統臨場不照陸委會和北京談的劇本演出,而在開場白中,沒有附帶九二共識的一中原則暴衝出口,破壞了他自己努力推動,仔細維護的大戰略,還因為形同磕頭,使台灣國內普遍認為他在主權立場上大有損失。 事實上,兩岸互動上採取三層次三原則的方式不只國共可以運用,恐怕也適用於民進黨。 面對馬習會的突襲,11月3日晚上我答覆記者說「若能符合對等、尊嚴、不喪失主權,見面當然是好事。」(《聯合報—林濁水:「馬習會」是好事 但不能磕頭》) 4日我說的「只要對等尊嚴、不承諾統一、不講兩岸同屬一國,可以穩定兩岸關係,有助東亞和平,馬習會就該得到肯定。民進黨大可以開條件,但是不必計較時機問題,何況現在國民黨選情,哪裡是靠馬習會就可以反轉的。」(《聯合報—林濁水:馬習會不承諾統一 就值得肯定》) 這些話中,「馬習會該得到肯定」符合態度善意原則和政策彈性務實原則;「對等尊嚴、不承諾統一、不講兩岸同屬一國」符合立場清楚堅定原則。民進黨若表達這一個策略,不只對兩岸關係發展是好事;從馬習會後的民調上來看民進黨也會在三個評價上都站在民意多數的一邊: 民眾支持馬習會的多過反對的;民眾認為馬總統沒有站穩立場維護台灣主權的也是多數;肯定馬習會有益兩岸和平還是多數。 但是民進黨的反應並不是這樣,民進黨說「不反對馬習會」,這態度消極防衛善意不充分;民進黨強調時機不對更是糟糕,政策取向欠缺彈性;民進黨只提到馬習要框限未來的總統,偏重自己利益,但是主權立場又不夠堅定清楚。 民進黨的反應很令人可惜。 三層次三原則再近一步分析:在閉門會中,習近平提了一句話,「兩岸迄今尚未統一,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裂」。這句話中「兩岸迄今尚未統一」表示了北京對統一不變的立場,「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裂」又表示了在政策實務上沒有促統的急迫性,於是北京可以拿捏他認為善意的空間。這也就意味著,立場固然是不變的,但是過去台灣一些兩岸通努力想像的所謂「北京的紅線」其實是彈性的,與時俱變的,如同浮動匯率。這也是北京可以重新定義兩岸深水區而推動馬習會的關鍵。(《美麗島電子報—林濁水:北京重新定義兩岸深水區》) 這樣,在會中北京的「兩岸共同政治基礎」、「兩岸共同合作,致力振興中華。」等不確定意涵的提法顯然也可能提供浮動定義的彈性空間。 無論如何,在兩岸分立事實立不容易改變,各方主權立場又不輕易放棄,國際現勢還有新的推移,那麼兩岸在往來政策的拿捏上,立場清楚堅定;態度善意;政策彈性務實的三層次三原則恐怕將會愈來愈明朗,在可見的未來也會繼續維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