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名家論壇》柯志遠/《料理高校生》絕對不只是偶像劇!

NOWnews/ 2015.12.08 00:00
文/柯志遠

人在現實生活中離不了戲劇的潤滑與調劑,其中有很大的原因,來自於入戲之後的「移情」作用。對於「青春期」的觀眾來說(不論實際年齡或心智年齡),因為人生氛圍裡的不滿足、不確定相對較多,對於這種因為「移情」而產生的「撫慰」需求,自然就更多了:希望我去上一個這樣美麗的學校,希望我變成一個這樣好看的我,希望我遇上一個這樣漂亮的人,希望我能談一場這樣轟轟烈烈的戀愛……

基於這樣的「供需關係」,偶像劇不同於其他在創作上欣賞上更被嚴謹要求的戲劇,在「主體受眾族群,並不太挑剔」的優勢前提下,其實有公式可套,其實可以放大偶像光芒而在其他環節「避重就輕」…。然而,《料理高校生》這齣目前收視率稱霸同時段的偶像劇,卻在整體成績上展現了超越所謂「偶像劇」既有窠臼的誠意與用心,清新,自然,認真可喜。

偶像劇的故事,要敘述得流暢容易,深刻稍難。偶像劇的人物,要塑造得華麗容易,要說得出氣質與態度,則要在拿捏上更下一番工夫,太淡,流於膚淺,太嚴肅,娛樂的tone調跑掉了,說不定反而就不是觀眾想要的。《料理高校生》的情節舞台,架空於現實,卻取材於現實,脫胎自校園生活,卻具備了足夠的技巧,給了「青春」一個既夢幻卻不矯情的面貌。《料理高校生》,並不是一眛耽溺於表層包裝的某些媚俗腦殘劇可以相提並論。

這齣戲,至少有三個值得嘉獎的部份。

語法: 一齣戲核心精神的傳遞和表達,語法的「純粹」與「生動」,至關重要。偶像劇逐漸走入死胡同,跟大部份的故事在賣相上大同小異,跟故事裡的角色「不講人話,缺乏人味」有因果關係,《料理高校生》的對白鮮活,情緒有肌理,性格有層次,劇本設計,有血有肉。

元素: 再怎麼靠「入戲」來逃避現實,人生終究不能只有「戀愛」,《料理高校生》把愛情線的比重刻意壓低,騰出空間來擺入更多諸如「成長中的挫折與磨合」、「對食物的講究與尊重」、「對自我價值的質疑與落實」,再加上一個「role model」(偶像典型)的樹立與追隨,端上來的,是一整桌蘊含飽合正能量的菜色,可圈可點。

拍攝: 《料理高校生》在製作上一點都不見「眼高手低」,一連串料理梗,不論食材或烹飪,不論相關的專業資訊或整個美食烹煮過程的呈現,在在顯得到位,頗有可觀。場面調度靈活,剪輯節奏精準,一點都不見粗糙。

說到演員的表現,這種以校園「群戲」來「磨」出新人演技的模式,成功的案例極多,《GTO》、《極道鮮師》系列,至少就捧出了小栗旬、松本潤、赤西仁、龜梨和也,台灣的《麻辣鮮師》一拍198集,戲裡磨出來的,至少就有言承旭、朱孝天、李威、林佑威,跟藍正龍。這樣的「校園生活劇」,對於初出茅廬的演員來說,一來不是單打獨鬥,可以彼此壯膽,互相幫襯,共同成長。二來,在群戲過程中,搞明白戲劇構成的「形勢感」,不是悶著頭自己演自己的,而是必須隨時留意與整場戲其他對手演員互動,反應,和節奏的關係。這對於磨練「戲感」,掌握身為演員的「自覺」,功效都是比其他方式更來得立竿見影的。

《料理高校生》中新演員戲分偏多,洪言翔(阿勝)、吳思賢(麥子)、張洛偍(唐小牛)、易光(孔孟哲)四人表現超乎預期亮眼,外在有型有款,表演不見生澀,新人演員常見的「生硬」,或「太油太過」的缺點,竟然都不明顯,持平來說,都是相當值得造就的新人,後續發展,樂觀可期。

李國毅,身為這個以群戲為主結構校園劇的領軍人物,演技功底,肩負成敗關鍵,幸喜四平八穩,成績更甚以往。

多場烹飪戲,不論刀工、架勢、眼神、手法,一目了然可知他事前一定下足功夫,做了非比尋常的準備。他的口條有種跟年輕外表不太搭的「內斂」跟「緩和」,這使得他的演技在「真誠度」跟「飽滿度」上特別有「說服力」以及「感染力」,李國毅在《料理高校生》中的演出成績還不僅只發揮在自己的人物詮釋上,甚至進一步起到了「帶戲」的功能,試看女主角林予晞,在第一集裡頭的口條還是「戲在舌尖」,太急,太乾,幾乎是「只顧講話,忘了呼吸」,直到第二集以後,跟李國毅對戲一多,節奏被梳理了,情緒主軸被凝聚了,整個人才陡然明亮了起來。

這個「帶戲」的化學效應,互相發酵出去,李國毅帶「穩」了林予晞,林予晞再帶「活」了雷瑟琳,一旁再搭配進格外能演的老戲骨如朱陸豪跟黃嘉千,這使得整齣《料理高校生》在戲味上也火花四射,讓人看得津津有味了。

一齣戲,在創作跟製作上都沒有投機、偷懶的空間,「偶像劇」的主要消費受眾再年輕,對於「是不是一齣用心完成的戲」,還是比較得出來的。而,倘若國內的偶像劇在拍攝的態度上都能維持在《料理高校生》這樣的水平上,要說「台灣偶像劇沒落了」,那就真的還早得很呢!

本文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紐約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碩士。涉足娛樂產業二十餘年:電影行銷、頻道經營、新聞採訪、唱片企劃、時尚發行,專業經歷遍及PEOPLE雜誌、春暉電影、滾石唱片、MOD、VOGUE、GQ等公司要職。出版《惡女阿楚》、《一個台客在紐約》等15本著作。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