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主席兼2016大選參選人蔡英文就未來臺灣的對外政策特別提出了新南向的主張。臺灣作為出口型的外向經濟模式,如果從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國際貿易的客觀規律來觀察,臺灣要拓展更為多元的經濟合作對象自是在情理之中,但往往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很大,政治人物的口號固然叫得很響,但最終能否實現則另當別論。 畢竟蔡之新南向政策並非其首創,早在李登輝、陳水扁時期臺灣當局就一直在推動這項政策,其效果並不彰顯。其失敗之因並不在政策本身,而在於綠營政治人物用政治思維和意識形態來主導對外經貿交往,完全忽略了經濟和資本流動本身的客觀規律性,刻意要用政治思維來主導和左右,當然最終落得一個行不通的結局。因為在當時,大陸無論在勞動力資源以及對台商吸引的政策方面都具有比較優勢,台商資本朝大陸流動的趨勢是無法用人為和政治的手段能夠阻擋的。 20年前臺灣方面的南向政策行不通,20年後的今天,蔡英文重提南向政策,未來能否行得通呢?個人認為其難度其實非常大,不易成功。儘管20多年以來大陸經濟已經快步成長,特別是台商在大陸發展的成本和競爭壓力大為增加,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但另一方面,大陸市場經濟的壯大和發展,本身也為臺灣很多產業在大陸的發展提供了更有前景的機遇。大陸市場對臺灣資本的吸引力已由早期的實體投資經營轉向市場銷售經營,這一轉型當然為臺灣經濟模式轉型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契機。特別是未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速,大陸消費市場能力上升,臺灣由於其與大陸經濟長期存在的重要聯繫管道,其角色非但不會降低,反而有可能提升。也就是說,蔡英文新南向政策無法從根本上把臺灣資本的注意力由大陸牽引到其他市場去。 從東南亞及印度的實際情況來觀察,這些區域的經濟正在成長之中,以目前臺灣自身的經濟實力而言,臺灣當局要大規模向外直接投資的可能性不復存在,其能夠著力之處無非就在於政策及文宣等方面的鼓動與造勢,而臺灣民間資本能否前行,當然還要權衡實際的利益。問題是臺灣的民間資本對外交往本身並無大的問題,基本上遵循著哪裡有利益就朝哪裡流動的邏輯在運轉。特別是過去幾十年以來,隨著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陸民間資本也快速朝東南亞等區域發展,並佔據著相當的市場,臺灣資本未來在這一區塊的發展即便能夠有所著墨,但也無法根本改變其困境。 從目前的情形來觀察,民進黨和蔡英文之所以推動新南向政策,其基本邏輯還是從政治的視角出發,希望逐步減少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阻擋兩岸經濟的融合趨勢,從而擺脫對大陸的依賴。如果從綠營的分離主義意識形態來看等這件事,固然是不錯的想法。但問題是這或許只會是綠營的一廂情願罷了。兩岸經濟的高度結合,特別是大陸已經是全球化的重要中心,大陸經濟中心的形成已是不爭的事實,臺灣註定會成為大陸這個經濟中心的一個部分,即便臺灣政治人物要想通過政治操作手法來逃避,恐怕最終也無濟於事。兩岸經濟整合總體上對於兩岸的發展而言完全是雙贏之選擇。在兩岸總體框架及國際經濟格局之影響下,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能夠走多遠,能夠有多大成效,綠營政治人物心目中其實非常清楚,這或許並不是重點。綠營新南向政策要展現的或許是政治意圖和動機,即要保持與大陸的某種距離,要疏遠大陸,其背後的邏輯當然是分離主義政治意識形態在作怪。 對於綠營而言,尊重兩岸關係發展的客觀規律,順應兩岸發展之大勢,對於臺灣經濟發展以及政治主體性的維護,其實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之收益。但如果仍然堅持分離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不放,以政治的邏輯來看待兩岸經貿關係,則可能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