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基隆港與柑仔店的生命交織 基隆港西岸柑仔店ㄟ故事口述歷史成果展

中央社/ 2015.11.27 00:00
基隆港與柑仔店的生命交織 基隆港西岸柑仔店ㄟ故事口述歷史成果展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51127 13:58:26)「那邊有一座白米倉庫,前面那塊地以前有好幾排木製碼頭工人房舍,旁邊好幾間小小間的酒吧,民國60年-80年間仙洞這邊好熱鬧,小孩子很多,隨便扣都有好幾十人可以玩跳馬」位於西岸16號碼頭正對面,有60多年歷史的貴美雜貨店邱大姊腦中一邊回憶,一邊指著店址的前方及左右方熱心地告訴我們~~

社團法人基隆市雞籠草根文教協會二十多年來投身置入基隆港埠勞動者組織與西二、三碼頭的保衛工作,今年獲得文化部村落文化發展計畫的補助,以提供基隆移民與勞動者生活所需的12家雜貨店為訪談對象,經由口述,陳述出當年生活的榮景,以及現在仍堅守崗位小巷弄中人們的庶民生活,29日(星期日)下午2:00,將在16號碼頭旁「貴美柑仔店」舉辦文史訪談成果發表會,將有柑仔店主人翁現身說故事,及在地年輕訪員分享大半年來的走訪心得,歡迎喜歡文史的朋友共同參與!

座落於福爾摩沙北端深水谷灣,基隆自十六世紀以絳成為國際貿易據點,日本政府治台時期進一步規劃為近代化商港,基隆成為北台灣航運中心,吸引來自大江南北靠港吃飯討生活的人們。貨輪、碼頭、倉庫和鐵路以貨物流動為核心的空間場景,拉起一條往內外轉動的輸送帶,興盛時期日夜不歇。沿港西側,一座座錯雜坐落在罾仔寮山與虎仔山的移民聚落,是勞動者的家。港口,讓來到基隆的人都能以勞力換取溫飽,勞動者以生命、血汗寫下基隆港發展史,就好像一幅苦樂參半、悲欣交集的文化風景,在沉默港邊、倉庫、工寮及違建山坡地堆疊出的苦與勞,透露出一種蒼涼的時間況味。

柑仔店,讓孩子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可以去抽糖果玩具。讓吃過飯,左右鄰居的媽媽們,聚在柑仔店嘰嘰喳喳。小店老闆三不五時的寒暄問候,以及孩子之間的自然互動,那是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基礎。柑仔店,成為當地聚落的一個重要的資訊、社會人文中心。而,走訪柑仔店總是喜憂參半,你總能經驗到古道熱腸與西風殘照,兩種不同參照的心情。

在本書12個柑仔店的口述歷史中,可以找到無數基隆港興盛的驗證,川流不息、車水馬龍,是這些柑仔店的曾經,基隆港榮景,他們親眼見證。柑仔店,不論有沒有名字,就是坐落在巷弄裡,時時因應著庶民生活運轉,仙洞余阿嬤的柑仔店,從居民早上吃的醬菜賣起;健民社區馬老大郭記柑仔店,早期賣雜貨、也賣自製的豆漿饅頭;碼頭新村內的振發柑仔店,是碼頭工人家庭基本生活所需補給站;民莊商店,賣有勾起小朋友玩興的鬥魚與小鱉;貴美雜貨店,是路過此處的貨車駕駛不可或缺的提神小站;外木山孫先生柑仔店,更是隨漁民出海打漁的生活節奏而運轉,清晨即起,樂此不疲。柑仔店,成為社區資訊中心也負擔著鄰里間的扶危濟貧,仁正社區隆記柑仔店,時常關照對面的老奶奶。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間柑仔店中,有近半都是鄰長,熱心公益;白米甕葉先生柑仔店,協助鄰里低收的往生者辦後事,到提供租屋買賣房屋的資訊都有;中興里的日大柑仔店游伯伯,里內需要幫忙的大小事他都熱心幫忙。現代超商難以競爭的就是,永遠記得老主顧的嗜好,協和街月春柑仔店的徐伯伯,永遠記得每日下午二點,路過的臭豆腐阿伯一定要來買一瓶伯朗咖啡;民莊商店,永遠記得計程車司機的二瓶提神飲料;中山一路113巷山頂上柑仔店,外頭的椅子更是左右鄰居休憩聊天處;仙洞誠興柑仔店老板娘,都知道來買東西的孩子是暑假來阿嬷家玩的。這些都是難以取代人與人互動熟稔帶來的親密。協和街月春柑仔店提供的囝仔抽組,讓基隆孩童除了三C電子產品之外,還有機會體驗懷舊童玩抽抽樂。

這12間柑仔店,都是該區碩果僅存的老柑仔店,仙洞柑仔店余阿嬤在訪談中感慨地說著:「以前柑仔店的老故事,都是我聽厝邊頭尾的老人家講給我聽,今嘛我要講給誰聽,少年仔都出去吃頭路了。」余阿嬤的感概很有道理,如何讓年輕人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讓下一代能回顧老一輩的生活形態?而不被現代化沖刷掉傳統與歷史。柑仔店乘載的庶民記憶,讓我們始終相信,故事,就是人的歷史。29日(星期日)下午2:00,歡放大家到16號碼頭旁「貴美柑仔店」聽柑仔店主人翁現身說故事!

訊息來源:文化部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83845.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