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朱志洋的國際艦隊 締造友嘉帝國

中央社/ 2015.10.08 00:00
(中央社記者鄭傑憶米蘭特稿)朱志洋的英文帶著濃濃的台灣腔,但句子簡短有力、語氣堅定。歐洲工具機展的與會者仔細聆聽,他從台灣起家,如今橫跨歐、亞、美洲的事業版圖,締造了友嘉帝國

今年的歐洲工具機展(EMO)在米蘭舉行,朱志洋帶領的友嘉集團攤位面積達4048平方公尺,一舉超越過往稱霸的德、日對手,成為最大參展商,也是歐洲工具機展在米蘭有史以來的最大規模攤位。

朱志洋在國際記者會上,一一細數友嘉集團的成員,在全球共有82個企業體,涵蓋工具機、產業設備、印刷電路板(PCB)與綠能產業,產品可供汽車、航太、鐵路、能源等企業使用,成為系統整合方案供應商,2014年的全球營業額達33億美元。

海洋大學輪船機械系畢業後,朱志洋成了漂泊四海的水手。在船上4年後,他決定上岸創業,從日本機械的代理商開始,後來轉進製造業,透過併購打造了國際級企業,帶領友嘉從台灣航向世界。

在展場裡,朱志洋的腳步不曾停歇,不時與人打招呼、介紹產品、交辦事務。

台灣的工具機企業多屬中小規模,透過群聚的效應打入國際市場。然而,朱志洋選擇了以併購壯大規模的策略。

他告訴中央社,「在台灣生產、外銷也是可以做生意,但無法成為國際大企業。因為無法了解國外當地需求,只能生產通用、與一般人相近的產品,也會遇上當地的強大對手,久而久之競爭力會衰退。」

他說,「國外歷史悠久的企業有當地人的信賴,併購後友嘉同時獲得了品牌、人才、技術和客戶。」他的最新一筆交易,是買下德國百年大廠Wohlenberg。

併購潛藏風險,尤其歐洲與台灣有文化和法規上的落差,事前謹慎、仔細的評估少不了。

朱志洋表示,「要聘用專業律師,分析人事、稅務、政策,調查公司是否有官司糾紛;會計師查看公司財務、存貨;技師勘查廠房結構、地質等。這些錢不能省,若後來才發現問題,已經來不及了。」

他說,「歐洲的工會力量大,必須與幹部溝通、協調,爭取支持,否則遇上罷工會很難纏。」

面對全球的競爭,朱志洋認為,「台灣企業必須強化自己條件不足的部分,人才不夠,就要內部培訓或往外尋找,產品、管理不足就要投資。更重要的是,要走出去,與國際知名企業融合。」

併購義大利、德國和瑞士企業後,友嘉的歐洲控股公司旗下已經有5大事業體、15間廠房,共聘僱2800人,銷售額上看8億歐元。

友嘉歐洲控股公司的義大利籍總裁馬尼尤(Luigi Maniglio)說,「在全球化的時代,『小即是美』的說法已經過時,小企業必須團結在一起才有競爭力。」

他表示,「友嘉是優秀的夥伴,併購後不更換管理層,全力支持企業所需資源,例如挹注資金,員工理解是一起成長,因此樂意合作。」

併購需要磨合,朱志洋說,「這需要一點時間,像是歐洲人一板一眼,我們讓他們理解,彈性不是隨便,而是要適時抓住商機。來自世界各地的經理人每季齊聚一堂,平時經常互訪,讓大家凝聚在一起。」

友嘉的國際艦隊日益茁壯,在朱志洋的領導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繼續破浪前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