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種族和諧或對立 馬來西亞發展關鍵

中央廣播電台/季 平 2015.09.18 00:00
9月16日為馬來西亞紀念立國的「馬來西亞日」,數以萬計來自馬來西亞各地的政府支持者穿著紅色衣服,在首都吉隆坡集會遊行,散播種族主義言論;此舉是否會傷害馬來西亞的種族和諧、全國團結,甚至衝擊馬來西亞的經濟,已經引起疑慮和憂心。

◎紅衣集會 獨尊馬來人

16日的「紅衣集會」是由馬來西亞執政黨團中最大黨「巫統」的雪蘭莪州大港區主席嘉瑪尤諾斯發起,原本是為了向「乾淨及公平選舉聯盟(淨選盟)」展現實力。

「淨選盟」是由大馬「乾淨與公平選舉聯盟2.0」主席瑪麗亞.陳(中文名陳青蓮)發起,在今年8月29日到30日,曾經連續舉行34小時活動,號稱有50萬人穿著黃色衣服響應,其中八成為華裔,被稱為「乾淨及公平選舉聯盟4.0(Bersih)」集會。

「紅衣集會」最初則是以「捍衛馬來人尊嚴」為訴求,因為遭到各方抨擊,而改為「人民團結集會」,然而,實際參與集會的只有一個種族--馬來人,同時,巫統多名高級成員也出現在會場,包括高等教育部長依德里斯、國際貿易及工業部副部長兼巫統宣傳主任阿末馬斯蘭。他們沿路高喊「巫統萬歲」、「馬來人萬歲」等口號,並高舉「捍衛馬來人尊嚴」的橫幅及標語。

這次集會過程大致平和,但期間曾有大批群眾企圖硬闖唐人街,而與警方發生推撞,導致一名警察受傷,警方則是逮捕了兩名參與集會者。

◎文化落差大 族群隔閡深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國家,3,000萬人口中,馬來人占50.4%、華裔占23.7%、原住民占11%、印度裔占7.1%、其他族裔占7.8%;宗教信仰則有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錫克教等。

馬來人以原住民自居,華裔則是英國對馬來半島實施殖民統治時所引進的華人移民的後代。兩大族群因為信仰、文化的不同,彼此之間存在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根據馬來西亞憲法,馬來人打出娘胎就是穆斯林,基於宗教信仰,馬來人不吃豬肉;而華人飲食基本上以豬肉為主。這一點導致馬來人與華人在生活上格格不入。

另外,華人從到達馬來半島後,為生活辛勤奮鬥,從貧窮、得以溫飽到致富,在經濟和資源上享有優勢;這些看在馬來人眼中,自然不是滋味。

1957年8月31日馬來西亞獨立,憲法明文規定馬來蘇丹的統治地位,馬來語是官方語言,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政府有義務保障馬來人的教育權利及經濟利益。相形之下,華人的權益並未獲得多少保障。

長期以來,馬來人與華裔因為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落差,而關係緊張。

1969年5月13日,華裔與馬來人就曾經因為經濟能力差異而引爆種族衝突,造成196人死亡、439人受傷,超過9,100人被捕,這起事件也被外界稱為513事件。

◎當局公允 種族共存

事隔將近半個世紀,馬來西亞9月16日再次出現單一種族大規模集會,甚至引發衝突,已經引發各界疑慮,唯恐再次掀起族群對立,傷害到這個東南亞國家的和諧、穩定與發展。

亞洲策略及領導研究院公共策略研究中心(CPPS)主席丹斯里拉蒙(Tan Sri Navaratnam)表示,幾乎全是馬來人參與的紅衣集會,不僅無法增進國民團結,甚至還會影響投資人前往馬來西亞,從而影響當地的經濟。他認為,吉隆坡當局必須表達強烈反對種族主義的立場。

「民主行動黨」國會領袖林吉祥表示,首相納吉和他的部長們應該在23日內閣會議中,為容許舉行具有種族色彩和挑釁意味的紅衣集會,導致「馬來西亞日」受到玷污、種族和諧遭到破壞一事,向馬來西亞人民道歉。他也呼籲朝野政黨與民間團體共同合作,著手修補傷害,重建種族和諧。

日新月異的科技帶動了全球化發展,各種族甚至各國和平共存、攜手合作,對相關各方都會產生最大助益,馬來西亞的前景如何發展,掌握在主要族群的手中。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