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部補助支持下,2011年起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張卿卿與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副教授陶振超共組的研究團隊進行「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調查;且因青少年為新興媒體的重度使用者,這次調查將研究對象向下擴展至9到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族群,共完成有效樣本3972份(一般民眾、青少年各2013、1959份)。
根據團隊之一的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副教授林日璇表示,台灣成人以及國高中生族群,各有一成二的使用者,總是害怕錯過(Fear of missing out)與朋友間的社交互動所產生的焦慮感,而「不得不用」臉書。
她說,有「不得不用」動機的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通常對自身的生活以及社交現況不滿,且在生活中備受壓力,透過臉書與朋友分享心情或個人想法,青少年可正向感受到臉書上的歸屬感,並覺得自我是個有價值的人。
而根據陶振超的研究顯示,青少年在臉書上的互動對象,就是他們的好友名單且有將近48.8%的青少年,經常透過網際網路與同學討論作業;且有39.5%經常、有時透過臉書邀請朋友外出。
不過,網路使用愈多,受霸凌的程度也愈高,政治大學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施琮仁研究指出,在學校曾被霸凌、在學校曾霸凌他人,或曾在網路上霸凌他人者,都較有可能也在網路上被霸凌,顯示各種霸凌行為間的相關性及延續性。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顯示,年齡愈大、學業表現愈差的學生,愈有可能在網路上霸凌他人。愈常玩線上數位電玩者,也愈可能在網路上霸凌他人。
陶振超說,不論在學校或網路上,霸凌及被霸凌都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有顯著關聯性,且在遭到網路霸凌時,多會以忽略「眼不見為淨」的方式處理,建議父母應扮演支援的關鍵角色,以免霸凌行為的延續,加深嚴重性後造成悲劇。10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