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優化公車專用道成效 中市派人力監測遭質疑

台灣好新聞/ 2015.06.26 00:00
記者黃志政/台中報導

台中市BRT藍線到了7月8日就將走入歷史,變成優化公車專用道,能否走得順是這項變革的大考驗,市府交通局推出所謂的「行動監測隊」監測專用道實施前、後的交通狀況,驗證成效。不過,這個監測隊是派人開車或騎機車組成,專業度令人質疑。

圖說:BRT改優化公車專用道有沒有比較好怎麼測?

市長林佳龍上任後拿前朝建設所開的第一刀就是廢了BRT,7月8日之後BRT就不再是BRT,原BRT專用道也

將變成優化公車專用道,專用道上的公車班次將從每天426班增加一倍達855班,有人就擔心,臺灣大道優化公車道會不會變成公車停車專用道?

交通局長王義川說,為了不讓民眾覺得這樣的交通政策改變只是憑著感覺走,完全沒有科學根據,交通局推出「行動監測隊」,在專用道實施前、後,每天上午7點到晚上7點,出動12輛汽車及6輛機車記錄實際旅行時間,再相互比較,以做為政策調整的依據。

過去市政府分析重要路段交通狀況,都透過監控系統實際監測各車道車輛行駛速率,精算出車流實際狀況,但現在交通局卻以派人騎機車或開車、坐車的方式測量,量的也不是車輛行駛速率,而是「旅行時間」,這樣的方式容易受天候、個人駕駛習慣、車禍事故等因素干擾,夠不夠科學、客觀,引發議論。

新市府在廢掉BRT之前都聲稱經過客觀調查、審慎評估,但是光從民調問項題目開始就令人覺得納悶,使用的方法也很奇怪,若不是用很科學、客觀的方法,如何得到客觀而精確的答案,進而作最正確的判斷?如果用人力目測來量數據,倒不如站在天橋上看塞不塞還省事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