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一日宜蘭人 - 漁村生活,現場見證 三剛鐵工廠

欣傳媒/ 2015.06.22 00:00
採訪撰文/周穎宗

走在南方澳長長的漁港路上,幾間海鮮餐廳面向港灣,對著遊人招呼攬客;販賣冷飲、乾貨的海產行穿插其中,店門外的竹竿上吊掛著乾透的鰻魚乾,俗稱「花飛」的鯖魚一夜干也正在曬著,那是養活整個南方澳的迴游性魚類,無論是製作成鯖魚罐頭,或做成鹹魚供給中南部,台灣最大鯖魚的集散地就在這裡。漁港路底供奉著媽祖金身的南天宮,是討海人最要緊的平安信仰。牆上的生活考古

廖大慶的身分很多重,他是宜蘭觀光協會第二任總幹事,是三剛鐵工廠文物館的創辦人兼館長,是文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身為漁村子弟,喝南方澳海水長大的港產孩子。「南方澳是一門能從幼稚園上到大學的功課,從歷史定位、產業功能、自然景觀,人、物、地、景、產,方方面面,都比想像來得更加豐富。」

廖大慶的父親廖心賀在戰後輾轉到南方澳謀求發展,和三位友人共同創辦「三剛鐵工廠」,各自憑己身專業摸索造引擎、造船技術,生意蒸蒸日上,幾乎能百分百自製「YAKITAMA燒頭式」漁船內燃機引擎。這段歷史如不保留,現在的人也許很難相信,當時的台灣竟有能力外銷引擎。

時過境遷,當燒頭式引擎式微,周邊工廠紛紛以一斤兩塊半的價格將機具變賣,僅廖大慶想盡辦法要保存下來,讓三剛鐵工廠成為全台唯一尚能見證漁村生活現場的址地。自一九六二年創立迄今,黑牆上四十二年的痕跡像摩斯密碼,石階摩擦的滑亮,踩踏出一個個凹陷的印子,過往的痕跡虛虛掩掩,在層層疊疊重油的塗塗抹抹下,露出白堊字跡,「以前一通電話打進來訂零件,手上都是黑油,乾脆順手把牆壁塗黑,拿了粉筆就寫。」設計圖、日期、帳款︙︙都是昔日生活的點點滴滴,有如考古遺跡一般。聽漁人說魚經

港灣稱之為「澳」,而有蘇澳、南方澳的命名。這裡的地形複雜,有山有水、有陸連島、有沙灘和岩岸。既是漁村子弟,南方澳的種種變化,廖大慶都看在眼裡。「漁業是台灣重要產業,但人力卻在凋零斷層;且現在科技太發達,魚的繁衍趕不上捕魚速度,也是嚴重問題。」廖大慶與部分村民組織鯖魚季團隊,試著和漁民與消費者溝通,倡議讓鯖魚好好產卵,避免食物鏈遭到破壞,以免那些鯖魚為主食的其他魚類開始滅絕。

「春天是鯖魚產卵的季節,牠長成四十公分的成魚需要四、 五年時間,每補回一條產卵中的鯖魚,等於吃掉五年後的糧食。」若讓魚好好產卵,海洋資源才有永續的可能。雖然漁業榮景不再,但對廖大慶來說,整個南方澳漁港就是大型的天然博物館,存在其中的人、物、地、景、產都有意義。跟達人做朋友

蘇澳漁事他最瞭──廖大慶為南方澳整理出詳細的造港發展與產業變遷史,細數建港至今的九十一年。舉凡周邊地理環境、歷史沿革,乃至台灣漁業發展史,他都能娓娓道來。若想知道南方澳半世紀以來的漁法變化,從鏢叉、巾著網、大型圍網、俗稱三腳虎漁船的扒網,他也能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簡直就是漁法大百科。走覽小訊息

▨ 三剛鐵工廠文物館

☎ 03-9962465

宜蘭縣蘇澳鎮漁港路81號

走進三剛鐵工廠文物館,彷彿進入時光隧道,置身四、五十年前的南方澳。在這座由鐵工廠保留下來、重新整理而成的文物館中,三個樓層充滿了令人回味不已的文物,只要細心體會觀察,每個角落都有著動人的故事,都是昔日生活的模樣。透過負責人廖大慶的說明導覽,更能進一步深入早期南方澳漁業史,看見宜蘭漁業的樣貌。

※本文出自果力文化《一日宜蘭人》,版權僅供欣傳媒使用※

※請勿轉載※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