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美國對民、國兩黨關係走上新的分水嶺—蔡英文訪美顯現台美新局

美麗島電子報/林濁水 2015.06.10 00:00
蔡英文雖然早知道這次訪美受到的待遇會和上次不同,但是演變到後來,美國會讓她成為台美斷交後第一個同時走進白宮國安會、國務院、國防部三大重鎮的台灣政治領袖,無疑的,大大出乎訪美團自己的意料之外。這樣的待遇,走進去的是官署,見面的是高層官員,談的是公事,卻得名不符實地硬稱「非官方關係」,和正常國家比起來,形式上的差距仍然非常的巨大,非常委屈,但是已經是台美斷交之後所未曾有的了。

看到這情形,「只要完成了提名,我們總統候選人訪美規格一定不會輸給蔡英文」,話只一句,就犀利無比地宣告台美關係中,美國獨厚國民黨自己的階段已經結束,民國兩黨和美國的關係已擺盪到一個新的轉捩點。

意外的,當然不只是蔡英文自己。先前,由於自認為擁有九二共識這一個獨家法寶,國民黨對蔡英文訪美的過程中,本來抱著看她吃排頭的打算;另一方面,民進黨慄於蔡英文前番訪美經驗實在太糟糕了,剛上美洲大陸,從傳回來的消息看來,訪美團心中仍然七上八下;再一有趣的方面,這景況,一直到訪美團出發前沒多久,美國的老資格的台灣專家差不多都沒有掌握到,例如卜睿哲就不那麼看好蔡英文的訪美會有多順利,他認為「九二共識」是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政府授權的機構所達成的,他不是兩個政黨間的協議。蔡英文將難以迴避。現在這些預估都和事實大有落差。

卜睿哲是對台灣問題最專注,最認真要幫台灣的退休外交官兼智庫學者,他的看法都這樣了,那麽一般紅派的中國通就更不用說了,因此他的說法被認為具有相當指標意義,結果卻並不是這麼一回事。現在的戰略發展竟已經走到連美國資深專業的台灣通和中國通都集體失準的狀況了。

這些年來,許多人相信,由於美國主張「一中政策」,國民黨主張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民進黨對一中有意見,因此美國拉國民黨打壓民進黨,甚至逼民進黨接受以一中原則或「框架」,乃至九二共識就是一定的選擇了,其實如果把時間稍稍拉長,我們將發現並非如此。例如陳水扁當總統時也是小布希剛上台時,美國在不同於柯林頓時代的一群戰略家如阿米塔吉等上台主導下,一些官員對陳水扁甚至好到讓國民黨醋吃得氣急敗壞 (註1)。

美國除了提昇陳水扁總統訪美待遇,在兩岸關係上,白宮安全會議資深主任派特森還表示「兩岸對話不需要任何條件」,AIT台此主任薄瑞光則説「兩岸會談最好跳過一中」(註2) 。如今美國不但沒有像卜睿哲說的,要求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識,還對她的「維持現狀」政策相當滿意,如今阿米塔吉雖然在野之身,他的解釋仍然精準︰「美國的立場是,台海兩岸關係,不一定要循某種特定的準則,美國只關心兩岸關係的穩定。」

後來,美國對民進黨全面翻臉,一方面原因是911之後美國致力反恐,有和北京合作的必要;更關鍵的是陳水扁借動員激進民眾鞏固他對民進黨公職的掌控而走上冒進台獨,觸怒了小布希和小布希本來強烈友台親民進黨的團隊。

等到馬總統上台,台美關係大幅改善,一般人認為這是他採取親中政策受到肯定的緣故,其實沒這麼單純,美國前國務卿萊斯便一再提醒臺灣和北京交往,不要忘記了老朋友。此後希拉蕊、國務卿凱瑞都提醒台灣經濟不應該太過於依賴中國。不過,美國依然因為對陳水扁的印象太過於深刻,並未因此認為民進黨足以信賴,尤其是美國外交系統官員更是如此。

現在一般的解釋是,這是中國在東海、南海搞門羅主義,要把周邊海域納為內海造成海域爭端惡化,美國要給中國臉色看,所以拉攏台灣,尤其是民進黨。不過這看法稍欠歷史縱深。南海緊張,最近幾年固然猛爆發展,但是南海緊張的可能性在1990年代就已經有跡象顯示在南海,中國將搞門羅主義(註3), 屬意自己成為地中海的羅馬(註4) 一樣掌控這本屬於國際航道的海域了;只不過中國當時仍屬外文韜光養晦時期,大家很少注意到潛藏的危機而已。

儘管歐洲冷戰終了,台灣的看法自然跟著流行新自由主義,美國交往主義當道,冷戰圍堵不再實行,但是由於體認到冷戰在東亞並未真正結束(註5) ,因此,民進黨在中國政策大辯論中倡議對時局的定性應該是,美國對中國將持「圍堵並交往」政策。這概念,第二年美國智庫藍登公司正式建議為美國的戰略—「圍交」Congagement。圍交意味著美國將在雙邊加注中擺盪,會隨著時局的變動而搖擺(註6)。 對台灣而言,便是在小布希剛上台時搖擺向陳水扁,2003年搖擺向國民黨,到今年擺到雙方大致平衡的狀況。

美國會採取圍交這種不穩定而矛盾的策略,與其說是成竹在胸地操作兩面手法,不如說是因為即使是世界霸主,能力也有所侷限,不得不如此。這一點中國當然也瞭解,因此,國家教條雖然不能不在乎,但是策略必須有彈性,所以儘管習近平話說得很滿,不接受九二共識,未來民進黨執政將天搖地動。但是什麼是接受九二共識,現在北京顯然也做了彈性處理的準備—雖然對蔡英文的維持現狀說不滿意,但是北京對這政策的定性是「仍講得不夠清楚」,保留空間,而不是斷然翻臉。至於會不會像學者警告的,發展到台灣現在僅有的邦交國全面斷交的地步?可能性似乎不大,因為那對台灣實質的外交空間影響太小,比起蔡英文到美國可以進入白宮、國務院、國防部,意義小之又小;但是北京一執行起來,台灣民眾的反感卻大而又大,成本效益很不成比例。

最後,雖然蔡英文以「依據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回應什麼是維持現狀,這一點連她的幕僚都很意外,但是並不是找不到根據。

在華山會議的小組會議中,謝長廷本來力推「憲法共識」當民進黨推動兩岸交流的基礎,但是因為謝的論述脈絡是所謂「憲法共識」就是「一中共識」,小組會議無法接受,最後達成「憲政共識」的結論。

「憲政共識」有他的清晰性,那就是民主性;但此外也有模糊性可以讓各方各說各話。後來因為民主性太強,謝長廷非常不以為然,後來他就根本避談「憲政共識」了。

蔡英文在美國方面追問之下以「憲政共識」回應維持現狀,依華山會議的脈絡本來很恰當;但是,她進一步向AIT一位理事解釋:「我所說的是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我也以教授身分提供定義,包括憲法的內文、增修條例、相關憲政釋文、法官判決以及政府與人民的相關運用,只要是跟憲法、釋憲跟運用有關,都含在我所謂的現行憲政體制裡。」就可惜了,恐怕太繁瑣了些,並不見得有助於保模糊性那一部份的維持。不符合她對一些追根究底的追問時回答的「將求同存異」的精神。換句話,太過於牽就求同,容易和存異失衡。儘管如此,總體來說,由於她的投入,細心鋪墊,使她能捉住美國圍交政策再一次大調整時創造出的給台灣和民進黨的機會和空間,成果豐碩。

註:

1.如周錫偉和一些立委。

2.林濁水,2001年,國策專刊,《後冷戰和全球化架構下的美國台海政策》。

3.林濁水,1997年中國時報,《中共新門羅主義邁開大歩》。

4.林濁水,1995年,《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後冷戰時期南海戰略局勢》。

5.林濁水,2013年1月《中日競飆戰機下的台灣角色》

6.林濁水,2001年,中時,《悖離、矛盾、危機—開展兩岸新思維》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