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先進說,這種剛當選議員者立馬轉戰立委的模式,不只當年林義雄任黨主席時有,去年底地方行政首長選舉也有,而美國更多到不行。林義雄說這樣「悖逆民主」,實在不妥當。我想說的是,當年林義雄任黨主席時有此模式,到底情形為何,應說清楚。其次,對以「民主」為名政黨進行反省,也是「反對事業」者該有之作為,且反省自己該為優先。
蔡英文的回應較空洞:「我們連台北市長都可以讓了,還有什麼不能讓?」並重申願意與第三勢力合作態度:沒有不能合作的民主,也沒有無法協商的改革。請問黨主席,這到底要說什麼?梁文傑那區,他個人不選了;現在,民進黨是讓還是不讓?
過程中,林義雄有提到一個重點:2000年後民進黨立委提名人數從未過半。這個問題,民進黨人一直未有完整的回應。過去,因黨內無適當人選;或者領導者無心;或者選情沒這次有誘因,民進黨人一直忽略這個問題的長期存在。在這種長期結構下,林義雄提給第三勢力空間,本是合理之建議。
這次選情似乎樂觀,給了民進黨議員、黨中央及第三勢力很大的想像空間。特別是該選區若國民黨對手有高度爭議,該想像空間就愈大。民進黨人自認是大黨,第三勢力呈現破裂,必定當仁不讓。這時候,民進黨議員及黨中央的想像空間勢必與林義雄的建議進行對撞。目前回合,林義雄小勝,新潮流小輸;其他派系及黨中央觀望,並正思考對策。
其實道理很簡單,民進黨要的就是「勝選」,並希望自己人「國會過半」。若民進黨真推不出候選人,就讓。推出來的候選人,若自認是該選區最強者,那民進黨絕不讓。至於讓「進步」力量能超過「國會半數」這種話,就省省吧!順從民進黨者就是「進步」?不順從者就不是「進步」?
林義雄年事已高,還準備跟即將執政的民進黨人對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