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兩岸應有更理性之對話【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

大成報/ 2015.06.05 00:00
【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兩岸分治六十多年之最大差異性乃在「自由、民主、人權」,這在台灣原來亦是緣木求魚之事;惟經過台灣許多民主鬥士的努力、拋頭顱灑熱血、提著腦袋和專制獨裁威權的國民黨外來政權鬥爭、抗爭,終至在蔣經國末年(1987年7月15日)宣佈解除戒嚴、解除黨禁、報禁,並於李登輝總統時代(1991年5月1日)宣佈終止實施43年的「動員戡亂時期」,又於1996年開始實施總統、副總統直接選舉,至此台灣終於成為真正「自由、民主、人權」的國家;反觀中國大陸至今還在試辦村里長直選,還在實施中國式的間接民主、以黨領政;相對於台灣而言,中國大陸的民主觀念是較薄弱的,他們的權力中心在共產黨中央的政治局常委會(簡稱七人小組),其他什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大常委會都是橡皮圖章,只要七人小組一通過,人大常委會或國務院就全部照本宣科,通過備查或頒行全國(含駐外使領館);中國也知道台灣、香港、澳門與他們的制度不同,故就提出「一國兩制」政策(其實是一國四制,因台灣、香港、澳門皆不相同也)。因為四制全不相同,北京政權有很多思維和台港澳就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雖然同文同種但政治體制不同,很多話就雞同鴨講,有說沒有懂,有溝沒有通,所以兩岸最好勿在話中挑毛病,徒然傷害兩岸人民之情感,徒增兩岸交流之暗礁,對增加兩岸之交流與人民情感毫無助益,這是涉及兩岸事務之所有相關人員要謹言慎行的。

最近兩岸間發生兩件事可能傷及兩岸人民之情感,特在此提出互相勉勵互相檢討之。

第一件是五月二十五日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先生在金門和陸委會主任委員夏立言舉行「張夏會談」後說「金門一搞博弈就要關閉小三通了」;回憶「小三通」是蔡英文剛接行政院陸委會主任委員不久在中央政府還在玩「三不政策」時無中生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傑作,至今小三通已辦了十多年,對兩岸人民之交流與友誼貢獻卓著;可見不必出賣台灣主權之前提下,蔡英文還是可架起兩岸交流之橋梁來造福兩岸人民,這能力的確比馬英九強過千萬倍;小三通試辦第一年未滿,筆者即有三位友人(全部是中高階公務人員退休之屏東人)跑到廈門買房子,其中一位在退休後已到高雄買房子準備在高雄養老,小三通開辦後又到廈門買房子,他說大賺一筆,因為當年廈門房價約等於高雄五分之一,他在高雄只買四十坪左右房子,到廈門買八十多坪房子,從此台北、廈門、高雄、屏東四地養老,他每月八萬多退休俸加上太太的共十多萬可以過著神仙俠侶的生活;余相信會有很多中高階退休人員或中小企業主利用小三通之便利性到廈門附近買房置產、頤養天年;所以蔡英文此一破天荒之德政不但讓後來的「三不政策」破功,也讓廈門房地產增加很大的活路;故小三通不僅利多於台澎金馬人民,更利多於樟泉廈門地區人民,關閉小三通這條黃金路線絕不利於兩岸人民之交流與友誼;用關閉小三通來阻止金門搞博弈實是不智之舉,讓金門搞小三通賺了大錢就會流到廈門樟泉地區,所以中共當局絕不能以任何手段來阻止或干預金門搞博弈,中共當局應從管理大陸人民不可到金門玩博弈下手,這才是正本清源之道,會利用小三通到金門玩博弈的除了大陸人民外還有世界各國遊客,中共當局若用關閉小三通來阻止金門搞博弈那豈不在和金門人過不去;金門人早在二十年前就喊出「經濟向廈門、政治向台北」(那時尚無小三通、尚在「兩門對開、兩馬先行」的時代);蔡英文搞了小三通以後金門人都翻了二三番;若中共當局關閉小三通,您叫金門鄉親怎麼辦?怎麼想?難道共產黨不如民進黨嗎?中共還是好好研究兩岸的民意與資金流向;金門博弈將更有助「金廈商圈」之形成的。

第二件是前天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說蔡英文也「要通過中國十三億人民之考試」這種無俚頭的論述,這真的是「馬英九式」的無俚頭、胡說八道的論述;作為中國駐美特任全權大使的崔天凱講這種話對兩岸人民之情感毫無幫助;崔天凱自己知道中國縣級以上公職有直接選舉嗎?中國哪一個職位是由13億人民考試通過的?即然沒有、那為何台灣總統要經過13億人民考試通過?作為一位部長級的人物講這種話不會很無聊嗎?崔天凱駐節美國日本多年、應該知道民主選舉的真諦是什麼吧!崔天凱講這種話其實受害最大的是緊緊巴著中國大腿不放的國民黨要員與權貴,因為崔天凱分明是在幫蔡英文拉票,就像1996朱鎔基拉著歪臉斜眼恐嚇台灣人民讓李登輝在四組候選人中還勇奪將近六成選票,這裡面朱鎔基居功厥偉;中共太不瞭解台灣的選舉了,從朱鎔基不懂到現在的崔天凱都不懂;北京當局也要學美國多重視蔡英文的言行,畢竟蔡英文所領導的民進黨現在治理台灣超過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代表台灣的主流民意;中共如果要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就要寄希望於蔡英文,這是未來四年甚至八年都無法改變的事實,因為國民黨已被馬英九搞爛搞垮了。【作者郭憲鈴係大成報總主筆、曾任全國營造公會總幹事、現任台灣國策研究會會長】【本專欄言論非代表本報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