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文學館、九昱文教基金會今天邀請美食作家、詩人焦桐以即將出版的新書「味道福爾摩沙」為題,淺談他10年來追尋的台灣味。
「台灣味是什麼?」焦桐說,這是10年前一名友人出給他的課題,讓他上山下海找尋答案。簡單來說,台灣味分成三大類,首先是台灣特有的食材如櫻花蝦、蝦猴,其次是受到日治時期影響而生的酒樓文化,最後,影響最深遠的則是戰爭帶來的食物。
焦桐說,國共戰爭後,上百萬人移居台灣,中國八大菜系隨之飄洋過海,在台灣落地生根,歷經眷村文化薰陶,變身一道道眷村經典菜色,不論是東北火鍋、獅子頭、回鍋肉,在老一輩心裡,每一口都是家鄉的味道。
奇怪的是,中國這麼大,當時的廣東人可不見得吃過揚州獅子頭或是東北酸菜白肉鍋,那這「家鄉味」指的究竟是誰的家鄉?焦桐說,其實這是新移民「想像中的家鄉」,藉由「吃」讓鄉愁得以抒發。
焦桐表示,隨著時間演進,這些新移民基於對故鄉的思念,以台灣食材重現記憶中的家鄉味,並在餐點中冠上故鄉的名字,川味紅燒牛肉麵、溫州大餛飩、福州麵等台灣國民美食應運而生,因而形成福州吃不到福州麵、溫州找不到大餛飩的有趣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