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巨月旁的孤星 霍榮齡「凝視」出書

民生@報/陳小凌 2015.05.16 00:00
圖說:設計家霍榮齡與作者尹萍在新書發表會。陳小凌/攝影。。

【文/陳小凌】自言是手工業時代的人,台灣藝文影視圈裡暱稱「阿霍」的霍榮齡,是台灣設計界的「異類」;她堅持用手藝呈現創意,長達40年的設計生涯,作品無數,舞蹈、設計、劇團、出版、服裝、表演、國家公園,甚至政府的文史機構,都有她的設計蹤影,更是金馬、金鐘、金鼎與金蝶獎設計獎得主。

這些歷年的設計作品,終於在今天整理成書出版,《凝視:霍榮齡作品》記錄著1970年代以來,台灣的藝術文化蓄勢起飛,一群有夢想有熱忱的人,在各自的舞台,達成了屬於他們的成就,為台灣走過的精彩年代留下寶貴記錄。

「阿霍」的標誌是一身黑衣,鮑伯頭外加一付眼鏡。在眾多場合中,許多人高談闊論,而她卻是寡言,極少開口。劇場人金士傑這般形容霍榮齡:「有一種類似圖畫或舞蹈劇場的,明顯的壓抑。」阿霍承認:「我是一個悶悶的人。」當年幫王小棣導演做《飛天》造型設計,金馬獎典禮在高雄,她嫌遠不去。結果得獎的是她,當時她跟媽媽在吃飯,聽到自己名字時驚訝得張開大嘴。

阿霍說:每一次的設計她都沒想太多,只想著怎麼把作品表現最好,她謙稱自己只是躬逢其盛,遇上了風起雲湧的時代,在一群「巨月」藝術家們-林懷民、王小棣、樊曼濃、王榮文、金士傑等的身旁扮演一個角色,為台灣社會留下一個視覺符號。

正在國外演出的林懷民說:「泡一杯茶,對著圖像凝視是阿霍設計的姿勢。她的設計也因而使人凝視。」這凝視成了阿霍的書名。

《凝視》封面是阿霍旅行中拍到的康藏高原鹽湖,由白到灰到黑的漸層,像極她的手染手作精神和她低調的個性。作者尹萍以報導文學的筆法,將阿霍四十年來的成績,整理成故事性的文字,飽覽四百餘幅作品之餘,希望引領讀者來一窺那雙「看不見的手」。更共同見證了那個美好的創意年代,精微地體現了設計師付出的心血點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