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包容過世 天氣 國土計畫法

300年歷史 17米長的「康熙臺灣輿圖」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2015.04.09 00:00
【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

很多人在求學時期都有看過台灣地圖,但很少人看過300年前的台灣地圖,最近文化部所屬國立台灣博物館就跟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合辦「樸埔風情-躍動的先民身影」特展,其中一項大主題就是跟地圖有關,共會展出四幅台灣全島圖珍品:台博館典藏的《康熙台灣輿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雍正台灣輿圖》和《乾隆台灣輿圖》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清乾隆中葉台灣番界圖》。

17米「康熙臺灣輿圖」全幅以動畫展示,重現台灣早期平埔先民的生活樣貌,並結合番社采風圖和文獻史料的記錄,運用數位科技以17米「康熙臺灣輿圖」全幅動畫展示及描述平埔族群生活風俗的動畫故事,透過跨越時空的文物、圖像及數位多媒體展示,讓民眾認識及瞭解平埔族群的文化內涵。

台博館陳濟民館長表示,由於觀眾對於以符號所表現的古地圖有著距離感,因此台博館特別製作長達17米的巨幅地圖動畫,繪製過程經由文史及動畫專家學者的協助,不僅依據文獻紀錄對人物造型加以考證,也透過自然科學的研究報告,對當時所處的生態環境作仔細的探究,以呈現約三百年前台灣平原地帶的自然生態景觀,期望透過與地圖互動,讓觀眾得以親近文物及瞭解家鄉的歷史。

透過四幅輿圖上平埔聚落分佈情形的變遷,可以看到清朝統治百年間平埔聚落在空間分佈上的推移。在以前缺乏影像紀錄的年代,這些手繪、充滿生動圖繪紀錄的藏品,是瞭解平埔先民生活樣貌的重要物件。

《康熙臺灣輿圖》為目前所知最早的單幅彩繪卷軸台灣全島地圖,被喻為台灣古地圖之最,圖中描繪了清初台灣西部由南至北的地理與人文景觀,記載了近120個平埔原住民聚落,可說是當時台灣社會文化生活的縮影,除了社名及地理分布外、屋舍型態、經濟活動、交通方式及當時的自然環境都有細緻的紀錄。

除了地圖之外,此展也介紹「番社采風圖」中平埔族群的生活情境,共摘取六個具原民文化特質的主題包含走標、迎接、牽手、織布、漁獵、豐收等,經文獻考證,重建畫師筆下的歷史場景,透過數位多媒體、空間情境模擬等展示手法,並展出織品配飾、漁獵用具及飲食器具等文物,引領民眾探索及體驗清初平埔原住民的生活身影。

本次展覽將展到8月30日,台博館希望此次透過數位新科技的運用,推廣平埔文化及活化博物館典藏,能更民眾貼近民眾的思維,也讓親子觀眾探索認識平埔族群的常民生活型態。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演員的養成需歷經不斷的淬煉

行銷微電影兩方向 一對多以及多對一

45歲的世界地球日 地球未來由我做主

你是誰——信息洩露,真假難辨

伴隨著成長裂變的童話印象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