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金門傀儡戲劇團蔡遠進 將赴臺演出指掌春秋

大成報/于郁金 2015.04.05 00:00
【大成報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傀儡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具有表演功能的木偶戲,文化意義深遠,與傳統社會禮儀、宗教信仰習習相關,更有著祈求平安的意涵;金門傀儡戲劇團長蔡遠進帶領團隊巡迴金門8所國小演出結束後,將於4月7日啟程前進臺北市校園演出,金門縣金寧鄉代會主席陳成泉特別贈送一打金門高粱酒,祝福蔡遠進「指掌春秋」演出成功。

一般金門傀儡戲現場可是鑼鼓鏗鏘作響,鞭炮響徹雲霄,讓熱鬧翻騰起來,也引來左鄰右舍、大人小孩,齊聚看熱鬧。臺灣傀儡戲演出的意義全在於宗教的「除煞」、「祈福」,而金門的傀儡戲較偏於「祈福」,用於拜天公、酬神等場合;戲偶角色的分類,與傳統戲劇大致相同,可分為生、旦、北(包括淨和末)、丑(雜)5種角色;表演傀儡戲時,由師傅手握著提線板,上面綁著10幾條絲線,分別穿過每個木偶的頭、頸、手、腳的關節處;要表現出木偶的喜、怒、哀、樂,全靠師傅的靈巧雙手,再配上鑼鈸、嗩吶等傳統樂器伴奏,才能使故事高潮迭起。

 

金門傀儡戲劇團長蔡遠進向大陸國家一級傀儡戲大師林文榮學藝,精進傀儡戲偶靈活傳神的肢體動作,力求讓傀儡戲表演動作更完美精緻,近年來,在金門文化局的支持下,從基礎教育進行傳統藝文推廣,深入到校園演出,讓傳統傀儡戲進校園,深根藝術的薪傳,讓金門本土文化藝術的永續發展,奠定根基。

 

今年蔡遠進在教育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金門縣文化局的支持下,從3月16日至19日在金門縣金門傀儡戲劇團長正義、金湖、金鼎、古寧、湖埔、金寧、賢庵、金沙等8所國小進行「指掌春秋」校園巡迴演出,除了傀儡示範演出與互動教學,讓學生了解傀儡戲的由來、發展,以及戲偶構造和操作手法,並突破傳統傀儡戲原有的宗教禮儀形式,藉由傀儡戲經典劇目與金門守護神「風獅爺」傳奇故事的結合,改編成適合國小學童觀賞的故事情節,啟發學生的想像力,讓學生看到傀儡偶靈活傳神的肢體動作,體察傀儡戲高度的藝術性與技巧性。

文化部為推廣本土文化藝術,也將邀請金門傀儡戲劇團於台北市演出,4月7日文昌國小、士東國小;4月8日北投國小、興隆國小;4月9日三興國小、碧湖國小、4月10日忠孝國小、6月26日台北啟智學校等8所學校進行「指掌春秋」傀儡藝術校園巡迴演出。

 

金門縣金寧鄉代會主席陳成泉稱讚金寧子弟蔡遠進傳承發揚金門傀儡戲藝術文化的精神,並將本土藝術傳播到臺灣的校園,他特別贈送一打金門高粱酒,祝福蔡遠進這一趟臺灣校園的演出圓滿、成功。

在亞洲不少地區,傀儡戲原本最重要的功能是驅除邪煞,這種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到現在驅除邪煞,變成民間傀儡戲主要的功能之一,這種特殊的社會功能,使傀儡戲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這也是傀儡戲跟其他種類的戲劇,非常不同的地方。

金門縣國慶閱兵自衛隊促進會總幹事李文理表示,金門「傀儡戲」的演出,以農曆正月新春期間最熱門,有時候一天要連趕好多場;傀儡戲是「天公戲」,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是天公生,亦即玉皇大帝的誕辰日,每年正月初二至上元節(元宵節),傀儡戲算是旺季,在金門各地均有,家戶都會舉行拜天公儀式,有的僅是素菓菜碗,拜拜即可,有的會請戲團到家中演戲,周到講究一點的人家,會請來傀儡戲班,演上一齣戲謝天。

傀儡戲要眼神專注,操傀儡戲戲偶時,人偶合一,面面俱到,依據角色模擬姿態,傀儡可擬真人,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傀儡戲,盛行於閩南地區又稱「嘉禮戲」,係隨福建移民渡海來臺,主要來自泉州、漳州及永定地區。台灣南部及金門地區傀儡戲屬泉州系統,而北部地區則屬閩西系統或漳州傀儡之支流;傀儡戲戲偶結構乃由偶頭與偶身組合而成,故民間有「三十六身,七十二頭」的說法,在各戲種裡,位階最高,為最嘉之禮,表演於廟會慶典節慶酬神時,農曆正月初二至初九,酬神表演最為精彩。台灣北部傀儡戲戲偶,偶長兩尺半,操縱線11條;南部傀儡戲戲偶,偶身長約2尺,操縱線有14條。

根據出土文物與歷史資料顯示,傀儡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具有表演功能的劇種;可追溯之年代,一說古代葬禮中用以殉葬的「俑」,與傀儡戲有直接而深遠之關係,至遲在春秋戰國時代,即已出現偶戲的表演;另一說則為西漢時代,蓋因1980年於山東省萊西縣岱野遺址,出土一批西漢墓穴文物,此為目前中國傀儡偶與懸絲傀儡之最早證據。

在歷史文獻方面,東漢《風俗通》、唐朝段安節《樂府雜錄》、杜佑《通典》、《後漢書》及《舊唐書》等,均有傀儡戲活動的相關記載。至宋代,傀儡戲更為發達,除宮中伎樂外,民間傀儡戲活動也很興盛。傀儡戲相關資料分享如下:

1.《通典》則云:「《窟礌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家樂也。漢末始用之於嘉會。」

2.《樂府雜錄》以為起於漢高祖被冒頓圍於平城,平城正西是冒頓的閼氏把守,謀臣陳平知閼氏愛忌妒,製造了會動的美人木偶來解圍。

3.唐代謝觀為此作了《漢以木女解平城圍賦》。

4.杜佑《筆麈》中的記載:「傀儡子,漢末使用於嘉會,北齊高緯尤好之」,「今俗懸絲而戲,謂之偶人,以手持其末,出其幃帳之上(外)。」

5.「郭郎」與「鮑老」是傀儡戲史中對傀儡的兩個稱謂。

《後山詩話》載宋楊億《傀儡詩》:「鮑老當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當,若教鮑老當筵舞,轉覺郎當舞袖長。」6.《都城紀勝·瓦舍眾伎》中提到了4種傀儡:「弄懸絲傀儡(起於陳平六奇解圍)、杖頭傀儡、水傀儡、肉傀儡(以小兒後生輩為之)。

7.凡傀儡敷演煙粉靈怪故事、鐵騎公案之類,其話本或如雜劇,或如崖詞,大抵多虛少實,如巨靈神朱姬大仙之類是也。」

8.傀儡戲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梁劉昭注《後漢書.五行志》引東漢應邵《風俗通》:『「時京師賓婚嘉會,皆作魁櫑,酒酣之後,續以輓歌」魁櫑,喪家之樂也。輓歌,執用紼相偶和之者』,在喪禮中扮演驅除邪煞,此為傀儡戲原始社會功能。

(圖:金門傀儡戲劇團長蔡遠進將於4月7日啟程,前進臺北市校園演出,金寧鄉代會主席陳成泉祝福蔡遠進「指掌春秋」演出成功。)

(圖:金門傀儡戲劇團長蔡遠進帶領團隊巡迴金門8所國小演出「指掌春秋」,成功推廣傀儡戲藝術文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