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聲明:系統校長是無給職且任重道遠,外界莫再不明究理且污名化。

大成報/ 2015.03.13 00:00
【大成報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中央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陽明大學)13日發出聲明指出,連月來,部分學政商界名筆刻意操作輿論,一再汙名化素具名望、兢兢業業且有卓著貢獻的科學家,動輒扣上學閥、大老的標籤,或將台灣學術界盤根錯節的問題歸咎於七十歲以上屆齡學者,對這些當初為提升台灣學術發展返台奮鬥的學者,冠以阻擋學界創新的大帽子,並屢屢抹黑本大學系統或相關學研機構,本大學系統甚感遺憾。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指出,台灣經濟低迷,產業面臨轉型困境,創新成為各界關注議題,本無可厚非。但檢討創新,簡化原因,把創新與年齡畫上等號,甚至醞釀成一種獵巫氛圍,是否公允,社會與學界自有公論。公教研分離的意義在於鬆綁,研究員累積的智慧和閱歷是資產,實應以正面的角度看待,不該被「公式」綁死。日前遭調侃年紀的知名歌手瑪丹娜對於社會普遍容許且漠視「年齡歧視」(ageist)的發言,值得深思。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指出,台灣缺乏像法國、英國或美國那般勇於鬆綁法令、挹注經費,以強勢政策主導高教整合的作為,近年來又苦於少子化和大學過多而面臨大學退場的難題。本大學系統由四校合意共組,希望突破上開困境,在「大學系統」這個平台上,既能保有自主性,維持獨立運作;又能整合彼此資源,發揮學術加乘,強化國際交流的廣度與深度。

大學系統,沒有校園,沒有獨立預算;系統校長,沒有人事、沒有薪酬,此一職務,屬於兼職性質,負責綜理系統發展及整合事項,對外代表大學系統。由於四校皆為研究型大學,系統校長人選,當然須具學術地位、熟悉高教且為四校校長推舉之人,以達協調、溝通、綜理四校整合事務的功能;尤其在資源欠缺的情況下,系統校長若無共同理念與過人熱情,也難以施展並發揮功能。這個職位非但不是「肥缺」,反而是「無給」卻任重道遠,何來所謂「三名學者輪流出任總校長」之譏評?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指出,現任系統校長曾志朗院士因推展認知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整合跨院(中研院)校(中央、交通、陽明、台師大、政大等校)合作平台,從2002年起即為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合聘教授、2003年起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合聘教授,以及2012年起為交通大學講座教授;這些職位皆為榮譽職,且不佔各校聘用教師的教職員缺,何來所謂「總校長申請該校教職」之情事?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指出,曾志朗院士在中研院語言所特聘研究員的任期,因遵守中研院規定,於2014年9月年滿70歲而屆退。但對研究者而言,研究是終身志業,歐美學術界並不介意他的年齡,他現在仍為歐洲研究理事會(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審議委員會的委員、美國哈斯金實驗室(Haskins Laboratories)董事會的董事與合作者、澳洲研究委員會特設之認知暨認知障礙卓越研究中心(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in Cognition and its Disorders)的諮詢委員。去年五月,他也應美國國家科學院成立的國際人權網絡(Committee on Human Rights)之邀,擔任執行委員會委員。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指出,這項聲明發布時,曾志朗系統校長正帶著交大、陽明、中央以及中研院、政大、台師大和中原大學的年輕教授、所長、系主任多人,前往荷蘭奈梅亨大學(Radbound University Nijmegen)的Behavioural Science Institute舉行一天的研究工作坊,再前往阿姆斯特丹舉辦的ICPS2015(The inaugural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參加會議,他與美國、香港、中國大陸等合作研究團隊共同組織規劃一個專題研討會,獲選於此次ICPS大會中發表。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指出,台灣資源有限、研究環境艱困,沒有本錢內耗與鬥爭。清談、內耗和鬥爭,無助創新;唯有行動,才能產生改變。創新的動力在心態而非年齡,台灣亦須有資深的研究員帶領年輕學者深耕國際學界。我們深切期盼,學者、名筆或媒體都能根據事實,以更準確更宏觀的視野,做出報導和評論,未經查證、想當然耳式地亂扣帽子,不僅無助於改善台灣的學術環境,更澆熄了兢兢業業科學工作者的熱情。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