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沒棍棒沒蘿蔔 大學合併退場難

中央社/ 2015.01.15 00:00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屏東15日電)受少子化衝擊,台灣的大學數量過剩危機浮現,教育部雖想促進大學合併和退場,但缺乏棍子和紅蘿蔔,無法強制、又缺誘因,也讓大學減量變成艱難任務。

少子化現象持續發酵,105學年後大學新生將銳減,加上台灣現有約170多所大專院校,招生不足和經營不善的危機逐漸浮上台面,外界也關注大學合併和退場的進度。

教育部今天在屏東科技大學舉行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會中也聚焦高教轉型,並提出減少大學招生數量、降低生師比等方案。為促成大學合併和退場,教育部也希望制定專法,鬆綁高教措施,如土地活化等,希望成為退場和合併的誘因,但其中卻有許多窒礙難行。

現在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流浪博士問題也受外界關注,教育部雖提出減招方案應對,但卻治標不治本。

台大校長楊泮池表示,有社會需求的系所不應調降數量,若希望提升碩博士的就業率,應鼓勵他們多往產業界發展,不要都擠在學術界,招生數量只是表面的數據,更應重視學生的「質」。

至於降低生師比,教育部雖是希望維護高教品質,但又認為教師可以重新定義,將在其他單位服務且有教學時數的教職員都納入生師比考量,雖然生師比數字可能會因此改善,卻不見得會提高學生的受教品質。

大學退場和合併是教育部最頭痛的問題,資產和土地如何處理更是卡關關鍵。教育部雖希望制定專法,鬆綁高教措施和現有法令,讓土地轉型利用或活化成為合併或退場的誘因,但外界擔心私校將資產轉為個人擁有,公校資產則牽涉國有財產法,要想通過立法院和輿論這兩關仍是漫漫長路。

現在退場誘因仍遙遙無期,教育部又沒有強制力,要求招生不佳的大學退場,在缺乏棍子和紅蘿蔔的情況下,要促進大學退場或合併可說是難上加難,除非教育部拿出魄力,大力整頓,否則想要讓大學優質瘦身,恐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