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追殺兩岸買辦經濟與國民黨的潰敗

美麗島電子報/林濁水 2015.01.15 00:00
2012年選舉在中國有生意的台商大企業家集體為馬英九站台,被認為是馬勝選的重大因素;但是在這次選舉中和中國政商關係最密切的連吳兩大政治世家敗得不成樣子,郭台銘力挺的縣市長也沒有一個不落選的。民意逆轉之劇烈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太陽花運動中,「買辦經濟」、「權貴資本主義」是一再被提出來批判的議題,歷經太陽花的衝擊,在投票之前,宋楚瑜講了一個目前藍綠政界相當流行的說法:「大陸在與台灣進行經濟交流時」,「讓利、施惠」「字眼老掛在嘴上」,但是卻沒有「跨越滿清末年十三行買辦壟斷式的經濟交流,讓台灣的中小企業能夠真實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於是這種兩岸經貿紅利被少數企業獨佔的結果就造成了社會普遍的不滿。 (註1)不過到了台北市長選舉,面對反彈「買辦經濟」、「權貴資本主義」的風潮,連勝文顯然沒有感覺,仍然不斷找有中國關係的大企業背書,其敗也真是自找的了。

看來,這次國民黨的大潰敗,關鍵真是民眾對買辦經濟的追殺了。

1990年代中興起的權貴資本主義,或者是太子商經濟,固然2000年後在中國盛極一時,但是在民主化了的台灣,其實難以發展,因此最有名的太子連勝文,2000年前後雖然和中國太子同步受僱於國際跨國金融公司,但在中國太子幫春風得意大展宏圖時,連勝文卻一再被跨國公司放棄而離職。連勝文的尋租大業,一直等到2005年才借著連戰建構起的兩岸政商王國而重新找到立足點。然而又很快地由於隨著頂新事件爆發和選舉兩大敗,而難以為繼。

既然無論是兩岸「買辦經濟」,或台灣「權貴資本主義」都要依附在中國的對台統戰網絡中,目前還不成氣候,所以實質上說,在太陽花事件和選舉中「買辦經濟」、「權貴資本主義」成為焦點議題之一,與其說「買辦經濟」和「權貴資本主義」已經在台灣社會累積了重大的傷害,不如說台灣社會警覺到不能放任其發展,得趕快遏阻。

這當然表示兩岸經貿帶來的社會強烈痛苦來源則另有所在。首先,那就是近年來在野人士一再嚴厲批判的台灣經濟太過於依賴中國勞力市場,以台灣接單大陸出貨途徑延續代工製造產業模式造成升級轉型遲緩產業空洞化,失業率居高不下及薪資停滯倒退。

事實上台灣產業空洞化造成台灣社會分配的惡化最迅速的時間其實開始於陳水扁政府上台第二年經濟對中國「積極開放」之時。 (註2)在開放之後 ,以電子資訊產業的出產最驚心動魄。2000年出產業台灣接單海外出貨才略多於2成,但到了2008他交出政權時已高達8成,此後,比率就無力再升高了。

但是由於對陳水扁的「積極開放」國民黨仍嚴厲批評為「鎖國」,於是民怨轉向國民黨,造成了2000年之後台灣政治版圖南部全面綠化的巨變。 (註3)

產業空洞化必然造成失業率上升,薪資成長停滯,累積下來的社會痛苦效應,到了2014年終於藉太陽花反服貿運動和2014年九項選舉形成了民怨的總爆發。

2014年宋習會後,宋楚瑜說他認為習近平把宋楚瑜關於兩岸經貿紅利被大企業、買辦集團壟斷的話聽進去了,所以習近平強調將來北京對台經貿政策將會擴大與台灣各階層的溝通,更注意「三中」(中小企業、中下階層、中南部)的心聲與需求。

其實北京早在2000年代初期台灣南部全盤綠化時就警覺到台灣三中的問題了。2004年胡錦濤宣布對台灣統戰應該「入島入戶入心」,2008年兩岸兩會恢復往來後鄭立中便在短短期間內在台灣300多個鄉鎮「走透透」,並特別重視深入中南部貧窮農村搏感情。2014年不食人間煙火的連戰率團訪問中國,在北京授意下台灣村里長聯誼會總會長隨行還風光地發表演說。

然而雖然經中國這樣的努力,2014年台灣政治版圖的綠化仍然由南全面進一步漫延到中北部,國民黨連首都都淪陷,三中問題還擴大為三中一青問題,證明經歷10年,北京「入島入戶入心」的統戰工作效果極為有限。

為什麼2008年後親中的馬總統配合之下,中國透過三通談判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談判兩件「讓利」協議之後,北京「入島入戶入心」的統戰工作還會失敗成這樣?這和中國對台灣產業戰略息息相關。

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產業戰略重點採取的是引進台灣「兩頭在外」的代工產業,依這戰略挾勞工充沛優勢,對台灣產生致命的磁吸作用,但是到了兩岸簽ECFA時,中國開始面臨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進入「騰籠換鳥」產業升級的戰略階段,於是在談判時對台灣缺乏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讓利,以收政治統戰效果,這做法很成功,當時國民黨和民進黨兩黨領導人都肯定中共讓利,奇怪的是兩黨領導人都忽略了北京對台灣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如面版、高端機械,石化上游原料、汽車整車等四大產業的打壓,以致於台塑老闆和工業局長杜紫軍眼淚都掉了出來。這四大產業不止在ECFA早收清單中被北京排除,在此後貨貿後續談判中方也堅持不讓,讓台灣接受完全違背簽訂國家自由貿易協定目的「產業逆向淘汰協議」。(註4) 真是不可思議。

這樣的談判內容,性格上是「戰術讓利,戰略打壓」。在中國「騰籠換鳥」的目標下,所有台灣有國際競爭力而出口到中國的高端機械、石化紡織上游、面板等項目,既在ECFA早收清單上被封殺,北京還加碼支持中國廠商擴廠,不惜以生產過剩為代價進行競爭,造成今天台灣的面版、LED丶太陽能等電子零組件產業面臨全面被替代危機。 (註5)不只如此,中國還透過「設定中國規格」的策略逆轉兩岸產業上下游整合態勢,建立和台灣的電子產業的軸輻(hub vs.spoke)關係。如今台灣經濟在四小龍中敬陪末座實在和中國兩岸經貿戰略成功息息相關。最稀奇的是蕭萬長天真地推動的所謂兩岸企業合作平台,這平台如今根本成了中國收編台灣企業建立軸輻(hub vs.spoke)關係的統戰平台。

無論如何,中國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所謂「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既然是以台灣來料加工出口模式做為典範,在2000年後又和台灣一樣以電子產業為出口的最大宗,今天中國產業雖然在品牌和商業模式上已經有局部領先台灣,但是整個要騰籠換鳥,便以台灣大廠為戰略上的假想敵了。

事實上,在馬總統誤判而配合之下,中國建立和台灣軸輻(hub vs.spoke)關係的戰略,早在2008年談判三通時就成效斐然了。透過談判中國成功地使高雄港從國際航線上邊緣化,國際航商紛紛退租碼頭,在三通協議簽成後貨櫃呑吐量史無前例地連降三年。 (註6)

歸納起來,中國對台灣的經貿依時間不同推出了四大戰略:一、磁吸吸納;二、對台灣有國際競爭力產業的戰略打壓;三、建立軸輻(hub vs.spoke)關係;四、圍堵台灣和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四大戰略對台灣的打擊,影響重大深遠,造成的傷害要用「重視三中」的技術性讓利彌補根本是杯水車薪。因此傳統政學界跟隨統戰策略脈絡看,認為中國對台灣是「政治打壓,經濟拉攏」,觀點實在太過浮面。如果從這樣的浮面出發,認為中國此後在兩岸經貿政策上只要落實三中一青便可以解除台灣社會反中情緒,不免是一廂情願。

註:

1.這甚至是經濟學界普遍接受的觀點,如,台經院趙文衡呼籲「打破特權壟斷兩岸紅利」。又,這也是政界普遍觀點,柯文哲競選時就採取這觀點。

2.林濁水,《解構偽學者型塑的陳水扁經濟民族主義》,2013。

3.林濁水,《2014對中政策檢討記要》評析,2014/5,民進黨中國事務部,P28~30。

4.林濁水,《【華山論劍】碰到中國走樣的是馬總統自己 華山記要(七) ECFA和王文淵的眼淚》,2014/3/14。

5.謝金河,紅色供應錬興起 兩岸科技陷入肉搏戰,2013。

6.林濁水,《高雄港中資入股碼頭有救嗎?》,2013。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