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18世紀時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報導的重點集中在當時法國王室,揭露醜聞,現在則轉向政治人物、警方、金融家及宗教界,報導方式一直以嘲諷方式呈現。
報導說,查理週刊的銷售量並不高,從1981年起之後的10年,還因缺乏資金而停刊。
不過查理週刊每次出刊的封面總能在書報攤受到高度矚目,而且很快銷售一空,掀起話題,例如警方提著滴著血的移民人頭,自慰的修女,戴著保險套的教宗等,都以最尖銳方式表達對不同議題的看法。
2006年查理週刊引用丹麥「日德蘭郵報」(Jyllands-Posten)的先知穆罕默德的卡通畫像,引發穆斯林憤怒。
2011年查理週刊將穆罕默德的卡通畫像印在「查理週刊」的名稱下,畫中穆罕默德威脅讀者,如果不大笑將被鞭笞100次,結果巴黎的辦公室遭到汽油彈攻擊幾乎全毀,員工還遭到死亡威脅。
但6天後查理週刊在首頁以卡通方式,呈現1名查理週刊男子在遭炸毀的週刊辦公室前,親吻1名蓄鬍的穆斯林男子,並以標題「愛比恨更有威力」呈現。
查理週刊最新一則推特訊息,貼上回教激進團體「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領導人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的卡通畫像,這張圖像刊出後,查理週刊的總編輯查包年(Stephane Charbonnier)收到死亡威脅。
「衛報」(Guardian)指出,查理週刊因為報導的方式獨特,遭到不少恐嚇與威脅,但是從不向暴力低頭,堅持對時事的評論,而且力道會更強勁,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查理週刊遭暴力攻擊事件受到外界高度關注,英國主要媒體今天都即時追蹤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