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家族盒子 北美館追憶陳順築

民生@報/陳小凌 2015.01.04 00:00
圖說:陳順築作品「高雄車站」。北美館提供。

【文/陳小凌】結合攝影與裝置藝術,去年十月英年早逝的澎湖攝影家陳順築,曾以「殘念的風景」影像為基礎,創作過程不斷在回憶裡追尋自我,修補著過往「殘念」,在台灣當代攝影藝術中極具代表性。正值創作顛峰時期,卻因身體不適就醫,意外發現罹患癌症末期。為能完整呈現陳順築的生命歷程與藝術創作記錄,北美館出版專書《家族盒子:陳順築》,並將於2015年1月24日為他舉辦大型回顧展《硓咕山-陳順築個展》。

陳順築作品中獨特的影像思考及語彙,翻攪、擾動那些棲息在影像之中的溫活記憶,以冷凝的視線,將這些記憶從影像中剝離開來,重新形構出進入另一個時空的入口,創造出另一種意義結構。資深攝影家張照堂評論陳順築「迢迢路」作品讚譽:「看似隨興拍攝、沒有明確焦點意圖,卻如像烈日下一對失神惘然的眼神看出去的世界,傳神地蘊造出一種迷人的精神狀態。」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黃海鳴表示:陳順築在臺灣當代藝術搞裝置藝術,一直有他堅持的探討及表現領域,他使用攝影加現成物體的語言及場所、空間的精神特性,來探討充滿陰沈氣氛,有關「個人與其家族─土地的感情記憶」的複雜課題。

黃海鳴說:從1990年代初以來,陳順築的創作一直帶有自傳性的特質,衍生出以「攝影」為主體語言的影像思考,並常以複合媒材及裝置介入空間和地景。使我們可用更加微觀的角度進到「攝影、攝魂的像片」本身──它很薄但實際上也像一個無底的箱子,前方有一個薄薄的介面,隔開真實的流動的世界與固定及無底深淵的世界;這世界無法自身得到能量,且不斷的褪色,變成黑白,變成模糊,只有親人的愛、思念及淚才能令他勉強再肉身化。

對於陌生人而言,相片不管是清楚或模糊還只是物質的相片,因此還要有各種的藝術的處理,例如攝影的「對焦」,不同的「感影」,或甚至是「全息攝影」,「虛擬實境」等等,或使用各種召喚儀式空間的佈置,才可以使褪色消散的親人的形像重新凝聚,才可重新交談或互相依偎。

「盒子」,是陳順築用來指稱「家」的隱喻,也是他對「家」的再現。自1990年代發表代表作「家族黑盒子」後,持續以「家」之主題的打開、拆解與重組,如以肖像照片集成,曾自澎湖到臺北、日本福岡、美國等跨國巡迴展覽的「集會‧家庭遊行」大型地景裝置作品;將影像轉印在磁磚上,拼貼創作出充滿家族私景的「四季遊蹤」系列等。

陳順築1963年出生於臺灣澎湖,1986年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自90年代以來,以自傳性的觀點進行影像創作,並以複合媒材及裝置介入空間和地景。於1995年獲「臺北美術獎」,2009年獲「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作品被收藏於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香港德意志銀行和澳洲白兔美術館等機構。

《家族盒子:陳順築》專書,將陳順築一生中不同維度的記憶及話語重新編輯、重組,希望在書中創造出另一種入口,帶領讀者重新閱讀陳順築的創作人生。此書如同另一種形式的「盒子」,以四位藝評人之筆與訪談紀錄,將陳順築及其創作中,對於「家」此一最原生、最重要的創作主軸,完整地對讀者敘說。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