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食器標示藏玄機 添加物現形

中央社/ 2015.01.01 00:00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日電)食安意識抬頭,食品標示透明化,卻讓人眼花瞭亂,民眾沖泡即食穀粉當早餐或點心,一不注意, 吃下的奶精、麥芽等添加物會比想像還要多。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師孫雅祺應台灣癌症基金會撰文指出,食品標示的「成份欄位」可以破解組成原物料,例如依序為:麥芽糊精、砂糖、奶精、杏仁、腰果、香料,則表示產品成份較多為麥芽糊精、奶精粉,杏仁和腰果的含量較少。

食品標示的成份內容是依照所佔含量多寡依序排,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說明,含量最多的成份排第一個,如果品名有特別標示,例如標示「全麥」、「純果汁」等,全麥的含量就要5成以上,果汁(或濃縮還原果汁)就含100%,以免使人誤解。

此外,「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數度修法後,食藥署規食品添加物不可以僅僅標示用途,還要標示成份,例如苯甲酸(防腐劑)。部分業者還會詳細到全成份標示,例如:奶精(葡萄糖漿、氫化棕櫚油、乾酪素粉鈉、磷酸鉀、脂肪酸甘油脂、矽鋁酸鈉),而非「奶精」兩個字含糊帶過。

食品添加物幾乎無所不在,以早餐即食沖泡穀粉為例,消費者看到商品名稱,以為吃到燕麥、薏仁、糙米、杏仁等穀物及堅果,事實卻不盡然如此:於是配方愈複雜的加工食物,成份標示欄位愈大,才愈能完整呈現食物的全成份。

當食品包裝上密密麻麻小字,讓消費者老花眼看不清成份時,孫雅琪表示, 大原則就是「新鮮食物永遠優於包裝食品」,選購時注意成分與營養標示相符,經常比一比產品間是否不同,避免吃到不必要的成份。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