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別管音樂串流服務了 顏社老闆迪拉胖:先想想我們的音樂教育

欣傳媒/ 2014.12.16 00:00
張永欣

音樂串流服務是讓音樂人上天堂還是下地獄?

從泰勒絲決定將自己專輯全數從 Spotify 移除開始,近期「音樂串流」這議題題再度引起音樂圈諸多討論。串流服務能不能帶來價值呢?12月12日由娛樂重擊 Punchline 主辦的「重擊論壇」,邀請到環球唱片數位音樂處總監王瑀玟、顏社音樂老闆迪拉胖與北京大石音樂版權總經理梁淑美,就這議題再度討論一番。

王瑀玟首先說明目前台灣的數位市場已經超越實體市場,但商業模式仍不夠多元。亞洲的數位音樂演進史與歐美不同,「歐美市場從實體轉為數位的關鍵點是 iTune 開啟數位下載,一直到 Spotify 的出現,才使數位下載的比例下滑。但在台灣,我們則是從 ezpeer、KKBOX 等吃到飽的串流服務開始的,消費者口味轉移,只要付費就能享有所有音樂,而不是針對單張專輯消費。」

消費習慣的改變與影響,迪拉胖指出串流服務的問題在於「一籃子分錢」的概念,「串流服務是按比例來分錢的,在資料庫中被點擊越多次,便有越多的收入。因此今天如果有個巨星發專輯,那其他雜魚就分不到錢了,不能用一籃子來想這件事」他表示這些規矩都是為了巨星制定的,等到巨星殞落,籃子裡就沒人了,這才是需要擔心的部分。

「以前我們買專輯享有一個收集的快感,即使只有十張專輯,但只要多一張就像擁有全世界;但現在串流是只要付了錢,就能擁有全世界的音樂,新出的專輯反而變得不再重要。」文化悄悄的改變,也改變大家對於音樂的想法。迪拉胖更舉例:「Spotify 對音樂重度使用者,像是給學者一間國家圖書館的資源,三年之後他有機會學識淵博;但丟給一個小屁孩,他三年後還在看海賊王。重點是音樂教育啊!」

如同現在許多搖滾風、嘻哈風等名詞出現,迪拉胖強調背後的文化意涵與音樂本質都是被忽略的,「大家常以為穿了鉚釘就是搖滾,喊了 yo yo 就是嘻哈,太空泛啦!台灣一直沒有類型音樂,這必須要重新建立的。」就像他也覺得不是要有「獨立品牌」,而是要「品牌」。身為台灣嘻哈第一大廠「顏社」的老闆,他更說:

「我們的敵人其實不是蔡依林或張學友,而是神魔之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