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胖小子減肥 美國強化食育

中央社/ 2014.12.14 00:00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特稿)目前在讀幼稚園的孩子,20年後長大成人,就要自己買菜做飯,思考要提供什麼樣的飲食給他們的下一代。這個計畫不但會讓下一代更健康,還會讓他們成為更有知識的消費者。

漢堡、披薩、炸雞、薯條、可樂……,這些都是非常普遍且頗受美國孩子歡迎的食品,就連在一般美國公立學校的午餐菜單選項裡,也經常看到它們的蹤跡。面對美國兒童肥胖症的流行,越來越多專家學者開始倡議,應該從飲食著手,才能消弭不斷蔓延的肥胖症,進而達到增進身體健康的最高目標。

為求方便、省時與降低成本,美國學童在學校吃到的餐點,其實包括了許多加工食品及冷凍食品。既然要從飲食開始改變,第一個步驟當然要討論使用哪些食材,以及這些食材到底從何而來、是否新鮮,「從農場到學校」(Farm to School)的理念就因此誕生,主旨在於讓學童吃到在地的、最新鮮的食材。2010年,美國國會將每年10月訂為「全美從農場到學校之月」(National Farm to School Month)。

健康飲食

從「吃在地」開始

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在2011到2012學年度裡,全美各地不分城鄉、不分規模大小,共計有4萬多所公立學校推行「從農場到學校」計畫,涵蓋多達2,351萬名學生。在參與這項計畫的學區當中,高達30%的學區讓幼幼班等學齡前兒童就開始接觸「從農場到學校」的相關活動,希望從小灌輸孩子們健康的飲食概念。

在這項計畫中,美國農業部提供參與學校各種資源與經費贊助,包括人員訓練、運作支援、擬訂計畫、提供採購器材與設備、協助學校與其他單位建立合作關係等。

既然要吃「在地的食物」,那麼,首先就要定義清楚什麼距離的範圍屬於「本地的」(local)。美國農業部調查統計指出,26%參與「從農場到學校」計畫的學區認為,凡是本州農場生產的,都符合「在地的」標準,而有13%的學區則認為,開車距離不超過100英里(約160公里),才算「在地的」。

除了向當地農場採買之外,參加「從農場到學校」計畫的學校當中,約有31%在校內自行開闢菜園,專門種植給學童們吃的蔬菜與水果。

有學校支持

社區農場不怕關門

參加「從農場到學校」計畫的學校當中,向在地農場購買最多的食材,統計顯示是水果,其次為蔬菜。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78%參與計畫的學校向本地農場購買水果,75%學校購買蔬菜,位居第三名是佔37%的牛奶,其次為占22%的烘焙食品。以明尼蘇達州的霍普金斯公立學校校區為例(Hopkins Public Schools),在夏天當地農場採購羅馬蕃茄(roma tomatoes)之後,自行製成義大利式蕃茄醬(marinara sauce)備用,開學後提供給學童搭配義大利餃(ravioli)食用。

在2011到2012學年度裡,參加「從農場到學校」計畫的全美學校,累計向學校所在的在地農場的購買花費,累計高達3億8,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15億5,000萬元)。美國農業部指出,超過半數的學校均表示,未來將會向在地農場採購更多食物。

美國「全國農場到學校陣線」(National Farm toSchool Network)組織宣傳主任辛普森(Chelsey Simpson)認為,在這個模式下經營的農場,必須真正能夠獲利賺錢,才會吸引更多新血輪願意加入這個行業領域,農夫們也不會因為賺不到錢而被迫離開農地。

中吃不中看的產品

有機會出頭

她指出,「從農場到學校」不但商機潛力大,而且還鎖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利基市場」,那就是學校所購買的絕對必須是「兒童友好」(kid-friendly)的商品,而這些商品在原本的主流消費市場,可能受到青睞的程度較低,例如小顆的蘋果或小隻的雞腿等等。同時,學校的採購計畫多半在每年最寒冷的月份送交出去,時間點剛好是農民市場休息的時候,如果能夠與學校合作,將可以添補農民的收入。

在奧克拉荷馬州宣導「從農場到學校」的辛普森表示,目前在讀幼稚園的孩子,20年後長大成人,就要自己買菜、煮飯,並且思考要提供什麼樣的飲食給他們的下一代,因此現在推廣「從農場到學校」計畫,不但會讓下一代更健康,還會讓他們成為更有知識的消費者,懂得珍惜農夫,知到尊重本地的食物生態,並且把這個當成一種生活方式。

(中央社記者8日電)[引言]目前在讀幼稚園的孩子,20年後長大成人,就要自己買菜做飯,思考要提供什麼樣的飲食給他們的下一代。這個計畫不但會讓下一代更健康,還會讓他們成為更有知識的消費者。

顏伶如(中央社駐波特蘭記者)

漢堡、披薩、炸雞、薯條、可樂……,這些都是非常普遍且頗受美國孩子歡迎的食品,就連在一般美國公立學校的午餐菜單選項裡,也經常看到它們的蹤跡。面對美國兒童肥胖症的流行,越來越多專家學者開始倡議,應該從飲食著手,才能消弭不斷蔓延的肥胖症,進而達到增進身體健康的最高目標。

為求方便、省時與降低成本,美國學童在學校吃到的餐點,其實包括了許多加工食品及冷凍食品。既然要從飲食開始改變,第一個步驟當然要討論使用哪些食材,以及這些食材到底從何而來、是否新鮮,「從農場到學校」(Farm to School)的理念就因此誕生,主旨在於讓學童吃到在地的、最新鮮的食材。2010年,美國國會將每年10月訂為「全美從農場到學校之月」(National Farm to School Month)。

健康飲食

從「吃在地」開始

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在2011到2012學年度裡,全美各地不分城鄉、不分規模大小,共計有4萬多所公立學校推行「從農場到學校」計畫,涵蓋多達2,351萬名學生。在參與這項計畫的學區當中,高達30%的學區讓幼幼班等學齡前兒童就開始接觸「從農場到學校」的相關活動,希望從小灌輸孩子們健康的飲食概念。

在這項計畫中,美國農業部提供參與學校各種資源與經費贊助,包括人員訓練、運作支援、擬訂計畫、提供採購器材與設備、協助學校與其他單位建立合作關係等。

既然要吃「在地的食物」,那麼,首先就要定義清楚什麼距離的範圍屬於「本地的」(local)。美國農業部調查統計指出,26%參與「從農場到學校」計畫的學區認為,凡是本州農場生產的,都符合「在地的」標準,而有13%的學區則認為,開車距離不超過100英里(約160公里),才算「在地的」。

除了向當地農場採買之外,參加「從農場到學校」計畫的學校當中,約有31%在校內自行開闢菜園,專門種植給學童們吃的蔬菜與水果。

有學校支持

社區農場不怕關門

參加「從農場到學校」計畫的學校當中,向在地農場購買最多的食材,統計顯示是水果,其次為蔬菜。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78%參與計畫的學校向本地農場購買水果,75%學校購買蔬菜,位居第三名是佔37%的牛奶,其次為占22%的烘焙食品。以明尼蘇達州的霍普金斯公立學校校區為例(Hopkins Public Schools),在夏天當地農場採購羅馬蕃茄(roma tomatoes)之後,自行製成義大利式蕃茄醬(marinara sauce)備用,開學後提供給學童搭配義大利餃(ravioli)食用。

在2011到2012學年度裡,參加「從農場到學校」計畫的全美學校,累計向學校所在的在地農場的購買花費,累計高達3億8,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15億5,000萬元)。美國農業部指出,超過半數的學校均表示,未來將會向在地農場採購更多食物。

美國「全國農場到學校陣線」(National Farm toSchool Network)組織宣傳主任辛普森(Chelsey Simpson)認為,在這個模式下經營的農場,必須真正能夠獲利賺錢,才會吸引更多新血輪願意加入這個行業領域,農夫們也不會因為賺不到錢而被迫離開農地。

中吃不中看的產品

有機會出頭

她指出,「從農場到學校」不但商機潛力大,而且還鎖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利基市場」,那就是學校所購買的絕對必須是「兒童友好」(kid-friendly)的商品,而這些商品在原本的主流消費市場,可能受到青睞的程度較低,例如小顆的蘋果或小隻的雞腿等等。同時,學校的採購計畫多半在每年最寒冷的月份送交出去,時間點剛好是農民市場休息的時候,如果能夠與學校合作,將可以添補農民的收入。

在奧克拉荷馬州宣導「從農場到學校」的辛普森表示,目前在讀幼稚園的孩子,20年後長大成人,就要自己買菜、煮飯,並且思考要提供什麼樣的飲食給他們的下一代,因此現在推廣「從農場到學校」計畫,不但會讓下一代更健康,還會讓他們成為更有知識的消費者,懂得珍惜農夫,知到尊重本地的食物生態,並且把這個當成一種生活方式。(詳細內容請參閱全球中央雜誌12月號)1031208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