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屏東醫院消化內科談糞便潛血 吳宗勳醫師籲不可輕忽大腸癌

大成報/吳富正 2014.11.26 00:00

【大成報記者吳富正/屏東報導】

 在台灣近幾年發生大腸癌的機會明顯增加,而得大腸癌的時候不一定有症狀,但常常會有肉眼看不到的出血;屏東醫院呼籲民眾不要輕忽糞便潛血,雖然為了篩檢大腸癌常做大便的潛血檢驗,大便中有潛血的原因很多,不一定只是大腸癌,所以大家也不要以為大便潛血反應陽性就以為是得了大腸癌而大為慌張,只是沒有特別的原因而大便繼續有潛血時,一定要做檢查來排除癌症的可能性。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吳宗勳主治醫師表示,有位45歲男性,平日身體健康,無任何慢性疾病,生活作息也很正常,也沒有什麼不良習慣;因公司健檢發現有糞便潛血,來消化科門診就診,經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發現有一顆約1公分大小的大腸息肉,接受大腸內視鏡息肉切除術,病理報告發現為原位癌,半年後再次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沒有發現任何大腸息肉,現於門診追蹤。

 造成糞便潛血的原因有很多,消化道出血、腸胃炎、食物、藥物、內外痣、大腸息肉或大腸癌都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依照檢驗方式的不同,可以分成化學法及免疫法;化學法:陽性反應可以發生於消化性潰瘍、腫瘤(例如胃癌、大腸直腸癌等)、腸道發炎、胃腸出血、痔瘡流血混入。受檢者應在兩天內禁食動物性蛋白質、血及內臟、新鮮綠色蔬菜(生菜)、生食高過氧化酵素的蔬果,例如:葫蘿蔔、山葵、葡萄、十字花科(花椰菜)、香蕉、甜菜、磨菇等;以及含鐵劑的藥物,這些食物會造成偽陽性。維他命C的食物或藥物也避免食用太多,可能會造成偽陰性。免疫法:特異性與敏感性較化學法高,只針對人體的血色素,比較適合下消化道的出血性疾病,例如大腸直腸癌,痔瘡流血與月經血也會被檢驗出來,採集檢體需要特別小心。目前國健局的大腸癌篩檢,採取的就是免疫法的糞便潛血試驗,特異性與敏感性都比較高,若是呈現陽性反應,應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

 吳宗勳醫師提及,大腸息肉是大腸內視鏡檢查常見的發現,鏡檢時發現有大腸息肉,只要情況合適(息肉大小、型態、是否有抗凝血劑),都會把息肉處理,若是息肉較小,可用切片夾處理,若是息肉較大,則可用大腸息肉切除術把息肉處理掉;不管息肉大小,取下後都會把檢體送給病理科醫師做最後的判斷。至於之後要多久追蹤大腸鏡,則要以息肉的大小、數目、病理報告來作決定。一般而言,非腫瘤型的息肉,尤其是增生型的息肉,是不需要追蹤的。腫瘤型的息肉,若是惡性腫瘤,通常無法當場切除,需要加做進一步的檢查來確定分期,決定下一步的治療計畫;良性腺瘤則需固定追蹤大腸鏡,應為這類息肉的產生跟個人體質可能有相關,有一定的再發機會,而且若是放著不管,有可能會變成惡性腫瘤,因此固定接受大腸鏡檢有其必要性。追蹤時間的長短,則要視息肉的大小、數目、病理報告,以及病人的狀況來作決定。

 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目前配合國民健康署政策,提供優質醫師和檢查儀器,利用糞便潛血來做大腸癌的篩檢,提供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若是糞便潛血陰性,則接受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即可,若是呈陽性反應,則需進一步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若是發現有大腸息肉,則依照息肉及個人的情況,定期接受大腸內視鏡追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加上均衡的飲食,自然能常保腸道健康,歡迎鄉親多加利用。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