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王汎森:唐獎評人 人也評唐獎

中央社/ 2014.10.15 00:00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5日電)首屆唐獎落幕,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王汎森表示,「獎項評價人們,人們也評價獎項」。唐獎堅持下去,必然會達到與諾貝爾獎一樣的高度。

被打造為東方諾貝爾獎的唐獎,首屆活動於9月落幕,「永續發展獎」得主為布倫特蘭夫人(Gro HarlemBrundtland),「生技醫藥獎」為本庶佑、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漢學獎」為余英時,「法治獎」則是奧比‧薩克思(Albert Louis (Albie) Sachs)。

王汎森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唐獎對台灣非常有意義,對特殊的學術領域也很有意義。100多年前設立的諾貝爾獎,時空背景與現在有很大的不同,「那是歐洲中心、科學中心主義的時代,諾貝爾心中有沒有想過中國歷史文化對人類文明可能的意義,我們都不知道。」

王汎森說,世界上有很多獎項彌補諾貝爾獎的不足,包括以人文研究為主的克魯格獎(Kluge Prize)、數學領域的菲爾茲獎(Fields Medal),以及香港的邵逸夫獎等。

他說,唐獎的4個獎項,都是國際較欠缺獎勵的領域,如漢學、永續發展、法治等,即便是生技醫藥獎,也偏重製藥發展、對人類社會產生實際貢獻,和其他獎項偏重學術成就有所區隔。

王汎森認為唐獎為人們開了一扇窗,讓大家認識這幾門重要的學問。首屆唐獎得主來台領獎、演講,也對學界和一般民眾產生許多影響,例如漢學獎得主余英時誠懇呼籲台灣民眾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不要糊里糊塗丟掉了」,便發人深省。

余英時來台的幾場公開活動,都引起媒體廣泛報導,王汎森透露,余英時6年前來台領榮譽博士學位,行程排得太滿而身體不舒服,幾乎是倉皇離台,返回美國後養病養了很久才恢復。這次來台領唐獎,已是85歲高齡,余英時原本很怕跑這麼一趟,甚至開玩笑說寧可不要獎金。

好在相關單位安排得宜,把想見余英時的人都集中在同一時間和地點,舒緩了許多壓力。王汎森說,余英時對台灣行感到滿意,留下美好的回憶,並幽默地說經過此行,對身體健康重拾了信心。

「獎項評價人們,人們也評價獎項。」王汎森認為,首屆唐獎過程嚴謹,在學界獲得一定的關注,一般民眾的能見度則還可加強。尤其是國際的能見度,更需要長時間培養,唐獎有朝一日,也能達到與諾貝爾獎一樣的高度。

王汎森指出首屆唐獎比較可惜的地方,在於台灣本地學者提名他人的情形並沒有預期的踴躍,可能是台灣學術獎項大都是政府主辦,不像國外多是私人機構、學會辦理,社會參與還不足夠。

另外王汎森推測,也可能是華人社會不太習慣提名獎項。余英時2006年角逐克魯格獎,有一位只有幾面之緣的美國柏克萊大學學者,寫了20幾頁推薦信給主辦單位。王汎森期許唐獎對學界、社會產生正面影響。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