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界:台灣當代藝術展 康乃爾大學登場

民生@報/陳小凌 2014.08.30 00:00
圖說:台灣藝術家陳界仁的錄像作品「帝國邊界l」局部。國美館提供。

【文/陳小凌】台灣當代藝術從90年代後期便逐漸面臨外在國際環境的競爭衝擊,自我與外部的關係,形成了非常複雜且多重交疊的各種衝突與模糊流動的界域。在不斷擴充的全球化世界中,台灣愈加的處於一個去疆界的秩序中。國立台灣美術館與美國康乃爾大學強生美術館以過去十年的台灣藝術發展史來探討全球化與台灣的關係,9月5日在康乃爾大學強生美術館揭幕的「界:台灣當代藝術展」(Jie(Boundaries): Contemporary Art from Taiwan)」,要讓國際藝術界和學術界認識台灣跨越世代的脈絡,藉藝術創作來述說一個島嶼十年變化的故事。

展覽由康乃爾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潘安儀策畫,他長期關注台灣藝術,歷經兩年深入33位台灣藝術家的工作室,試著以台灣不同創作世代的藝術實踐和觀點,探討台灣現當代藝術於全球化視野下的文化發展面貌。他說:「在持續不斷擴充的全球化世界中,我們愈加的處於一個去疆界的秩序中,於其中認同變得較具流通性,變異性,重新混和性的及多方位性。我們愈加不被我們的種族,所在地點,或我們的國家屬性所約束。」

透過「界」這個策畫主題,深度檢視台灣後解嚴時期的藝術創作內涵,包括:藝術創作如何處理全球化之下的身分認同問題、藝術家如何重探過往並從歷史記憶與傳統中轉化、氣候變遷下的生存境遇、數位科技裡的嶄新現實等。

國美館館長黃才郎說:康乃爾大學擁有著名的亞洲研究部門及強生美術館豐富的亞洲藝術收藏,此次藉由台灣當代藝術的文化觀點,希望與該校的東亞及亞洲的藝術研究共同激發出對話。「界」(Boundaries)是不同多元的面貌,探討對國族、民族、歷史、外籍新娘、台灣之子諸多議題的認同,改變我們國民生活的結構,都是不同的「界」。

9月6日在展場將舉辦台灣當代藝術座談研討會,由策展人潘安儀擔任主持人,邀請訪美之台灣參展藝術家及國內外多位學者與會,活動期望能夠加深美國觀眾對於台灣藝術文化的深入認識,並期盼透過國際學術交流活動,能提升台灣於國際亞洲研究領域中的能見度。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