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美學者:台灣應解除企業束縛

中央商情網/ 2014.08.14 00:00
(中央社記者黃兆平紐約2014年8月13日專電)「華爾街日報」一篇評論指出,台灣若能鬆綁法規,讓中小型企業擁有更多的創新自主空間與財務管理能力,台灣將可成為全球電子供應鏈中心。

「普林斯頓在亞洲」(Princeton in Asia)計畫的研究員鄭安潔(Anjie Zheng音譯)在華爾街日報以「解除企業家的束縛」為題,撰文評析台灣高科技產業面臨的困難及前景。

她說,台灣近幾年經濟成長遲緩,加上來自南韓及中國大陸的激烈競爭,使得如何重振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創新精神變得相當重要。只要政策對,本土創新絕對可以應付日趨激烈的競爭以及因應全球需求的轉變。

文章指出,台灣未來經濟成長的關鍵,不只是創新,更要將其商品化,銷到國際市場。台灣政府宜制定前後連貫一致的政策,處理高科技產業潛在的問題。

她並以過去從國外延攬許多優秀研究人才造就竹科成功為例,強調人才與創新自主的重要性。但台灣目前的薪資很難再吸引人才回流。根據一項調查顯示,45%台灣企業面臨人才短缺。

另外台灣也要積極尋找出口市場。出口占台灣GDP的70%,台灣已表達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意願, TPP目前12個成員國占了全球40%產出。美台商業協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即說,台灣若無法順利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將威脅台灣的經濟生存。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主任蘇孟宗也說,台灣高科技產業現在需要開放而非補貼,企業需要法規鬆綁以及外來資金。

台商回流也需要鬆綁外勞聘用問題,確保勞力充沛。另外自由經濟示範區內的資本活化以及區內開放國內大學與外國學府的合作夥伴,雖然短期內可能因競爭帶來陣痛,但長期將有助台灣的生產力。

她認為,竹科所以成功,在於政策放手、法規鬆綁,應該讓中小企業去競爭,去尋找資金,強化產學夥伴合作關係。

評論認為,創新需要基礎建設、資本及勞力、還有不怕失敗的創業精神以及?有過多的管制措施。如果能夠降低勞工及教育的障礙,給予中小型企業更多獨立自主空間與財務管理能力,台灣將可成為全球電子供應鏈中心。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