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生產稻穀青黃不一,品質不佳,農委會宣佈今年起停止公糧收購,引起農民怨聲載道,中市政府為減輕農民損失,種再生稻每公頃補助一萬二千元,因計算受補助後的利益比插秧苗的更優,致反而提升宿根種植面積,中央政策受批抨中,市府利農的政策讓農民雀躍及肯定。
農政當局停止公糧收購再生稻,台中市府為平息農怨,每公頃補助一萬二千元,利農政策落實,卻反而滋生擴大種再生稻面積趨勢,市府有必要深入了解。〔記者陳榮昌/攝〕
台中市海線地區因九港風強、加上種再生稻可節省整地、秧苗、插秧、用藥及施肥等工日,計成本在二萬八千元之間,致這項宿根種植受到不少老農們的偏愛。當農委會宣佈再生稻生產,穀粒有青黃不一的差品質,決定今年起公糧不收再生稻時,受到農民罵翻天,咸認政策粗劣,傷害農民宏大。
因此市議員吳敏濟及楊典忠在農民反應下,爭取市府有效補助措施後,種再生稻由每公頃補助一萬元再提升至一萬二千元,市政府落實的照顧農民得到肯定,唯中央執行的農務政策至今仍受到農家不佳的感受及質疑,地方長期種植再生稻的技術已大有可為,產量高、不輸插秧生產的品質,卻讓地方政府必需耗費公努來平息怨氣。
祗不過市府計算補助金額的計算是依何種方式,依農民計算,再生稻扣除一些工資藥物及肥料錢約二萬八千元,加上市府一萬二千元的補助,未收成就有四萬元做底,雖生產量比插秧苗生產低一點,但收入的利益反而更高,致使海線地區今年二期作種植再生稻的面積反而有更高的趨勢,這種趨勢值得重視,是否會造成不良後果,直得市府深入了解。
農民說,海線地區風勢強勁,這時再生稻早已定根,耐受風雨能力強,收成時間約在十一月間,再生稻收割的時間要比重新播種的稻作早十二至十五天,萬一東北季風早到,再生稻也容易躲過風災的侵襲,其實適合種再生稻也有區域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