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國際期刊編輯看法 學術良知應勝制度

自由時報/ 2014.07.17 00:00
〔自由時報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國際《海洋科學前瞻雜誌》主題編輯、中研院《動物學研究》期刊主編陳昭倫表示,網路投稿系統創造了「虛擬同儕」,是網路的負面效應。為防止此弊端,國際期刊近年來興起「開放型審查制度」,同儕審查名單一目了然。不過,期刊如何初審、複審才不會造假,「最後已經不在制度管理,而是學術良知。」

陳昭倫說,大約十五年前「網路投稿系統」興起,以email帳號建立同儕審查資料庫,論文作者的帳號也輸入資料庫;由於研究競爭,稿約中會主動提及投稿者可自行找二、三位同行審查,高級的期刊甚至會問「不要給誰審」,以免被「敵人」審到,因此出現了投稿者可自行「心證」之處。

陳昭倫說,如果主題編輯按照建議名單去審,因都是用email往來回覆,這也是為何會出現投稿者創造email信箱,假冒同儕審查人名義,再回過頭來審查自己的論文,或是假冒論文共同作者帳號,進入資料庫,進而變成「自己的論文自己審」的情況;因此主題編輯有無用功確認,是第二個關鍵。

他說,兩年前,一些國際期刊開始改採「開放型審查制度」,每一篇的同儕審查人名單與各階段審查意見都公布在網路上,一目了然,力求透明,「沒有料的也不敢當審查者」。

陳昭倫表示,國際期刊設計的審稿制度,是以「誠信」為基礎,假冒同儕審查事件暴露投稿者心態不正以及雜誌管理出問題。任何期刊的初審與複審制度,到了最後「已經不在制度管理,而是學術良知。」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