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海洋生態的未來在哪?30年間大量銳減 

NOWnews/ 2014.06.26 00:00

記者簡怡欣/綜合報導

亞洲太平洋海域珊瑚礁面積佔全球瑚礁超過30%,是造礁珊瑚與珊瑚礁共棲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海域,但過去30年內的海洋污染、棲地破壞、過度捕撈,國內珊瑚礁魚類的多樣性及數量大量銳減,海洋保護區成為國際搶救海洋保育的補破網行動。

繼美國總統歐巴馬要求執政團隊規劃擴大美國現有的海洋保護區的同時,第三屆亞太國際珊瑚礁大會也吸引來自全球39個國家,將近500名的科學家、政府、NGO等單位來台參與;透過亞太地區10位資深珊瑚礁研究科學家專題演講了解海洋現況,並同步發表350篇論文。

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指出,今年年初由國際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IPPC)所提出的最新報告直指,全球二氧化碳過度排放造成海洋酸化與海水升溫現象,不僅威脅著海洋生物的生存,也同時將會引起海洋生態系瓦解的連鎖效應,造成珊瑚白化及珊瑚礁共棲生物受到影響,都將威脅珊瑚礁生態系運作與維持。

孤懸於南中國海北部的東沙環礁,雖擁有完整的珊瑚礁生態系,但受到週邊國家過度漁業捕撈與海水升溫,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主任宋克義表示,多年前環礁內出現珊瑚大量白化死亡,恢復速度甚緩;直至東沙國家海洋公園2007年成立後,開始針對海域進行管制與保育,逐步已有魚群迴游與珊瑚產卵等跡象。

另今年國際海洋日6月8日正式公告實施的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凸顯國內推行大型海洋保護區的海域經營模式;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執行長邵廣昭今(26)日分析,過漁、棲地破壞及海洋污染,都是造成台灣珊瑚礁魚類多樣性及數量在過去30年間大量銳減的主因。

邵廣昭強調,海洋保護區的設立與加強管理的實際成效,及推廣海洋環境教育與管理政策,才是真正落實對台灣珊瑚礁魚類的保育;國內目前海水魚僅有鯨鯊、隆頭鸚哥魚及蘇眉魚受保育,但仍還有許多珊瑚礁魚種也已迫切需要被列入保育類物種的名單,海洋保護區的設立有其必要性,才能避免魚類資源枯竭迅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