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日文獻」2002年在西藏日喀則地區聶拉木縣菩日村出土,是繼「敦煌遺書」之後,中國大陸所發現年代最久遠、藏量最多的藏文古籍文獻,共有150多種,近1萬2000頁,形成年代最早可溯及西元10世紀。
西藏大學藏學典藏室研究員西熱桑布說,「菩日文獻」內容涵蓋密宗儀軌和佛教典籍、詩詞、人物傳記等,保存了藏民族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珍貴原始資料,學術研究價值可媲美「敦煌遺書」。
報導說,西藏大學正積極推進「菩日文獻」影印本的公開出版工作。
據了解,大陸對藏文古籍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藏文原始資料稀缺是瓶頸所在。
西藏大學圖書館在2007年收藏了「菩日文獻」,此後陸續針對其中散亂的內容,依紙張長度、版式、書法特點等進行分類歸檔、整理編目,並進行再生性保護以及組織專家展開相關學術研究工作。
西藏古文獻研究專家卓嘎表示,「菩日文獻」是藏民族社會發展史上的活標本,為研究14世紀以前藏文語法結構變遷、文風發展及書法演變提供了重要依據。
卓嘎指出,文獻中記錄的大量西藏早期密宗儀軌與符號圖案,可為研究藏傳佛教文化起源、變化和發展提供原始實物資料。
據新華網,「敦煌遺書」於1900年在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其中包括大量宗教典籍、官私文書及非漢文文書等類別,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宗教、科技、貿易與社會等多領域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