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中國對台工作 馬政府淪配角

自由時報/ 2014.06.14 00:00
記者彭顯鈞/特稿

張志軍果然還是在六月底前來台,中國對台工作的策略與堅持,還有連串的鋪陳,狠狠壓過馬政府希望「晚一點」的期待。中國有新的工作重點與對象,馬政府則淪為被動與配角,兩岸的局面已經有所不同。

二月的「王張會」,原本是馬政府開啟今年「兩岸突破」的開端,張志軍的回訪是劇本的一部分,年底的「馬習會」則是預設的終極目標。

只為了見面而見面的「馬習會」,原本就非常荒唐可笑,更蘊藏檯面下政治交換的危險與危機。三月的反服貿學運,徹底打亂了馬英九今年的兩岸美夢,也迫使中國調整對台工作策略;這次張志軍的訪台,可說是兩岸互動出現轉折的一種象徵。

張推遲四月訪台計畫,直到五月底都沒有消息,馬政府高層也納悶,究竟何時要來?等到六月初,中國終於提出試探,馬政府評估過後,透過陸委會,明確表達希望等立院臨時會結束之後再成行,以免讓服貿、兩岸監督條例的審議,增加變數。

但是,張志軍六月底前訪台的意願非常強烈,不顧馬政府的立場與態度,堅持一定要成行;其中,民進黨方面釋放願意見面的立場,成為張志軍啟程的關鍵。

不顧馬政府的意見,中國現階段已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綠營」,以拉升「民共交流」為首務,以消融「台獨」為目標,眼光已不是今天的馬政府,而是放在二○一六可能的新局。

台灣學運過後,中國官方鮮少提及服貿,張志軍來台,刻意不迴避立院臨時會處理服貿的敏感時機;日前國台辦一席「台灣前途由全中國人民決定」的說詞,性質是「民共對話」,對象不是立場尷尬的馬政府。

中國已調整對台工作的重點分配比重,表面上行禮如儀,實際上,馬政府卻逐漸落入被動與配角的位子。當馬政府出現危機感與失落感,急著討好時,剛好又掉入中國兩手策略下被予取予求的圈套。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