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摩羯颱風

種稻與種麥 造就東西方文化差異

自由時報/ 2014.05.10 00:00
〔編譯魏國金/綜合外電報導〕長久來人們好奇為何東西方文化如此差異:西方人以個人主義與分析式思考聞名,東方文化傾向於互助互賴、較重集體與全面。一份新研究宣稱,答案就在地球兩端的人類種稻與種麥的方式。

「稻米理論」研究發現

這項發表於「科學」期刊的「稻米理論」研究指出,沒有豐沛的水源,稻米無以生長。因此迫使鄰人必須共同合作,灌溉稻田。同時,從種植到收成,稻米都是高度勞力的工作,所需時間是小麥的兩倍,小麥農可仰賴天雨,而且較能獨立作業。

主持該研究的維吉尼亞大學文化心理學博士生托爾赫姆(Thomas Talhelm)說:「我們認為稻米理論可部份解釋東西的差異,你不必親自種稻就能承襲稻米文化。」

解釋文化差異的理論包括財富與教育助長了西方的個人主義,而東方的傳染疾病造成人們排外等,而研究人員決定將研究焦點縮小集中在中國,因為中國的長江劃分了種麥的北方與種米的南方。

研究者對來自6個不同區域的1162名漢族學生,進行有關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評估,有些測驗牽涉從個人社交圈的基本圖表,選擇兩個相關的對象,以及在商業交易中,與朋友與陌生人的互動對比。

結果發現,來自小麥文化的人較傾向選擇分析式搭檔,而來自稻米文化的人則選擇抽象式配搭,而在建構社交網絡的圖表時,種稻地區的人傾向將自己畫得比種麥區的人小,顯示種麥區的人將自己看得比別人重要。來自稻米省份的人也較可能報答親友,較不會懲罰他們,顯見群體內關聯在社會與商業互動上佔優勢。

托爾赫姆指出:「人們很容易認為中國是單一文化,但是我們發現中國有非常獨特的北方與南方的精神文化,同時中國的稻米耕種歷史可以解釋為何華南地區的人比種麥的北方人更相互依存。」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