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當前馬眾叛親離 比2005的扁嚴重

美麗島電子報/林濁水 2014.04.18 00:00
太陽花學運剛落幕,民進黨內迅速競相主張改革,要求「世代交替」,國民黨馬主席只好跟進。4月15,他在中山會報中訓了好一段話指示改革方向;但稀奇的是在洋洋灑灑的訓示中,對當前年輕人的處境、價值觀和關心的事務:1、政府政策過度的傾中;2、全球化中年輕人的魯蛇處境;3、憲改等三大議題不只沒有正面回應,甚至對年輕人的痛苦給一句表面客氣體貼話都捨不得,只想和在兩岸經貿贏家的工商大老合作繼續推動既定的兩岸經貿路線,對憲改更明確地拒絕。中山會報他還強調了國民黨王金平黨籍案非提出上訴不可,因為必須維繫黨制度完整及維持黨運作,不得不然。

因此,國民黨中央所強調黨的改造三大方向,黨的組織、文宣及新媒體,就應該這樣理解:

馬總統只想使用新媒體技術,對年輕人強化由上而下的文宣,並以組織位置吸納年輕人,卻強硬地堅持戰後嬰兒潮世代既有的價值觀、路線;並以強化黨紀的方式鞏固這樣的價值觀,坦白講這樣的改造不只無濟於事,甚至會產生適得其反的副作用。

3月19日台北地方法院發布確認黨籍存在的民事訴訟王金平勝訴時,國民黨高層人士多半鬆了一口氣,認為法官對於當初馬英九指責王金平涉嫌關說這一重大、核心問題則採取了回避態度,沒有就其正當性作出定性,只以撤銷黨籍處分違反人團法及民法的程序規定,因此判定無效,便使雙方爭議就從對錯的「大是大非」移轉到程序問題,給了馬王兩人下台及和解空間。王金平在宣判後,馬上釋出善意,對關說案近半年來所引發的紛擾,深感不安與歉意,表示自己是中國國民黨永久黨員,支援黨、奉獻黨的立場不變,並再次呼籲朝野團結,在馬英九領導下,專注經濟民生,恢復民眾信心。

這時國民黨內馬王和的氣氛濃厚,傾向只要馬主席不上訴,那麼馬王之爭可以從法院拉回到「黨內事,黨內解決」,團結可期。現在他們這樣的期望完全落空。

馬王鬥從去年發展到現在,從民意反應,司法,馬總統可以說是一路敗到底。馬不甘敗訴,提起上訴,依據TVBS調查,54%民眾不贊成國民黨提出上訴,18%表示贊成;最慘的是連國民黨群眾中的支持度都敗了:國民黨認同者有 40%不贊成上訴,只有36%表示贊成。

馬總統應該不可能不知道他的作法是站在社會的少數甚至藍色群眾中的少數。他這樣做不只會自陷於站在少數一邊的弱勢中,他的各項政策也將因馬王對立升高而更難推動,大大不利於總統挽救低迷民氣。不可思議嗎?其實這樣的作法陳水扁總統在2005年已經做過了,馬總統不過依樣畫葫蘆而已。

2005年爆發高層涉及高雄捷運貪腐弊案,社會的信任迅速崩塌,波及年成縣市長選舉,民進黨大敗,得票率從2001年的45.27%降到41.95%,濁水溪以北席位原來有的4席全部失守,清一色被藍軍佔領,民進黨人心惶惶。這次選舉被當作是對陳水扁總統的不信任投票,陳水扁民意滿意度崩跌到剩18%,整個民進黨,上上下下人心惶惶,眾叛親離,同鄉的台南縣市立委都要求黨和他劃清界限;他所創立領導的民進黨派系「正義聯缐」立委都高聲指責要他出面交代,情勢險峻到他躲了兩個星期不敢露臉說話。最後他選取走激烈路線拉高統獨對立,激化藍綠衝突。表面上這是領導綠營對外開疆闢土,事實上真正的目的是領導黨內紅衛兵壓制黨內改革派,為了這目的,不惜付出在社會面支持度進一步萎縮的代價,至於施政績效那就根本放棄了,只要黨內紅衛兵效忠他,他在黨內就立於不敗之地了。《林濁水專欄—面對眾叛親離 馬步扁後塵》

無疑的,他成功了,黨內的改革派成或穩健台獨派雖然是多數,但是紅衛兵的慷慨激昂克服了人數的弱點,多數派被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雖然從此總統施政更加困難,民進黨更加一蹶不振,但直到現在阿扁們對他仍舊堅定地死忠不移。

然而陳總統動員黨內少數鎮壓黨內多數的策略,馬總統援用起來是不可能成功的,理由是:

獨派是台灣社會主流,因此其中的激進派規模也就水漲船高,有相當力量足夠陳總統運用,他也就一點也不客氣地高喚起制憲正名建國了。台獨,擁有相當實力的激進群眾,這條件是馬總統不可能有的。他如果要依樣而動員激進統派的話,他們的實力太薄弱了,因此他激進統派的口號喚不出來,於是激進統派自然不可能齊聚他旄下拼命來壓抑黨內本土派。

事實上,馬的崛起,對本土藍大大不以為然的深藍固然是重要支持力量,但是他真正依賴的並不是激進統派,相反的他依賴的是黨內激進改革派,在319群眾事件中他的市府警察驅離深藍群眾最能說明這一點。

馬雖然出身保守陣營,但是他卻因為當法務部長的作法以及被逼離職的經歷使他被當成黨內的激進改革派,吸引了一批青年的支持,為了重視這股力量,2006馬當選國民黨主席後成立中國國民黨青年團—青年團,馬還曾把青年團總團長提高到當然副主席的地位。為了強化他的激進改革色彩,他從市長到總統都大量啟用令傳統國民黨都側目的一些「離經叛道」之士。

2005年3月,馬王競選國民黨主席,他的大勝,深藍群眾沒有選擇地向他歸隊固然是原因,但卻不是全部的理由。當時一般的看法是選票分佈將是南王北馬,馬過不了濁水溪。不過我看好他激進改革派的魅力,認為濁水溪一點也擋不住馬南下攻略,票開出來果然如此,王的得票率只有27.6%,慘敗於馬英九的72.4%。

改革色彩,既是馬贏王的吸引力來源,也是2008又勝綠的利器。

2012,他沒有連任壓力之後在國民年金、台美自由貿易、油電價格⋯等高爭議性議題上全面展開「保守主義立場」的「激進」改革。沒想到一再挫敗,聲望一再滑落。事實上他以關說鍘王,順着他自己的價值觀,當然也符合激進改革的一環,而結果更是搞到自己頭破血流。

對王為什麼非上訴不可,國民黨解釋得很清楚:「憂心相關判決可能造成黨紀制度崩解。」根據這解釋,很清楚的,雖然一個憑借黨紀,一個靠紅衞兵有所不同,但找到了武器後便不惜和黨內多數對立,以鞏固領導中心,馬做法和陳本質上是一樣的。不過,黨紀和紅衛兵的威力到底天差地別,馬總統註定沒辦法達到和陳總統一樣的效果。其結果就是眾叛親離的處境將更加惡化。最值得他擔心的應該是歷經林益世和賴素如事件後,他憑借上台的國民黨年輕的激進改革力量已經嚴重的鬆動。如今身處政治大風暴中,如果馬在改革上不求根本,只在宣傳,媒體和以組織位置收編上做技術性的處理,原來的國民黨改革派勢必更加離心離德。

處境艱困,這是國民黨年輕人已經充分瞭解的,因此他們並不會苛求未來兩年馬有顯赫的政績,但是並不意外的他們對馬的最後期望是和學運學生一樣—進行憲改。他們希望透過憲改,讓他們將來若在野不必和執政黨進行像這兩年來一樣地僵持在無解的虛耗中;如幸而執政,有個可以順利施展抱負的憲政體制。由於他們大抵也是野百合的一代,因此他們對體制的反省並不比參加學運的公民團體中的學者慢,也並非不深入。

遺憾的,馬金似乎認為憲改如果成功,再好的體制他兩人在兩年內也用不到,因此毫無興趣,假如是這樣的話,可以斷定激進改革派絕望之餘只會棄馬金兩人而去,兩人未來的日子只有愈來愈孤獨,最後在沒有什麼人感念之中下台並走完他們的餘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