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末段班的黃小遜,一個文靜有氣質的女生,就趁考上研究所之際、圖了一年的時間,既不哈韓也不媚日,目標就是去一些比較"難到達"的地方…於是在有限的預算下,她選擇了東南亞的跳島行,這個半年7萬有找的旅程,本身就充滿了不安與變動,她說「有時候出去是要尋找一些機會跟突破,那這些東西可能就已開發了,已開發不是機會最多,或者不是最值得年輕人去探索的地方。」考驗的更是一個旅人自持與應變的能力。
馬桶圈、迷幻藥,還有洞穴和火山
4個形容詞,關鍵出黃小遜東南亞跳島行的驚心動魄。「那邊真的好窮喔,那找不到麥當勞怎麼辦?!」就像旅行時會用的大麥克指數一般,「馬桶圈」是黃小遜在菲律賓用來評估當地生活水準跟貧富差距的指數,她說,它一方面是在菲律賓得到一個很意外、一個不一樣的想法,一方面也是反映我大學是唸經濟的,就是很習慣在環境中去搜尋一個指標、一個依據。
「迷幻藥」則是整個旅程最令人難忘的一件事情,因為黃小遜在印尼就不小心吃了兩個毒蘑菇,就「蛤!怎麼會這樣」那跟她接觸到的教育和人的印象是差很大的,在台灣怎麼可能會有人給那種東西…就連她自己也沒有想到會去碰,就像是不同世界的東西。洞穴跟火山,洞穴是她在菲律賓碰到的一些比較特別的地貌…火山是在印尼碰到,其實這些地貌都跟當地的人的生活,其實有引發出一定的關係。
為什麼兩億人能活 我不能活?!
和黃小遜聊天,驚訝的是,她只憑著訂好的機票時間、第一天晚上的當地住宿、和一本旅遊指南就出發第一次的自助旅行,雖有一位有經驗的女性朋友同行,卻也是大膽的令人印象深刻。用大膽來形容?黃小遜說用傻氣吧!
她說她當時的想法是「為什麼印尼有兩億人能活 我不能?!」緊接跳島行後的澳洲打工度假,也是玩到沒有錢才去賺錢,聽起來似乎有點有點反骨,和黃小遜經濟系背景、資本主義教育下的思考背道而馳,她解釋,「這個風景我之前沒有碰過、或是台灣很少見,就想要去看,我也算是一個在很多方面有點衝突的人,一方面像要融入當地、想要知道他們的想法,但是另一方面又會突然跳脫出來看,是有一點衝突,但是我會試著在某個地方把我應該扮演的角色扮演出來。」這時候的黃小遜又像是一位經濟學家,也許就如同她理想中的索爾式壯遊,把自己歸零之後,融入當地的環境挑戰自我。
用當地人的觀點來看地方
「跟團沒有辦法讓我了解這個國家。自助旅行可以調整自己的節奏,可以跟當地人交流…」黃小遜形容自己是一個想要尋求新鮮的旅人,旅行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對自己的想法跟人生觀、態度有帶來一定影響的,當然,這不是每個人都很適合的旅行,它對她來講就像很多堂課,每一堂課都有不同的啟發跟收穫,讀者不見得要把自己丟到這樣子的地方,那黃小遜希望可以把自己學到的課程,把這段旅程濃縮出的教材,跟大家分享。
「事前準備接受到的是篩選過的訊息,那其實跟實際的狀況不見得完全一樣,即使你現在看了這一本書,但是在到當地去看到的情況,可能碰到的人事物也完全不一樣,所以完全照你看到的資訊或是遵循資訊走不見得是在當下最好的決定。」
黃小遜提及有一次相識的背包客到台灣玩,她形容那樣資深背包客的計劃很簡單,大概甚麼時候抵達、也不用幫忙準備甚麼、粗略地想要在城市晃一兩天、在山裡兩天、往海邊兩天,詢問有沒有推薦的地點……黃小遜歸納,有時候直接跟當地人詢問會比二手、甚至三手的資訊來的準確,她希望用當地人的觀點來看每個拜訪的國家,這樣子會比較能夠知道當地實際的狀況跟當地人接觸後的想法,而有時也會有一些當地人才知道的私房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