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思想高潮:反服貿,服還不服?

立報/本報訊 2014.03.26 00:00
圖文■李佳霖

台灣社會動員的歷史,正記錄著這次因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學生、民眾相繼佔領立法院與行政院之舉。社會運動令人動容之處,在於眾人暫且拋下習以為常的規律生活,為了相同信念在風吹雨打的街頭上聚集。而社會運動使人長進並學習之處,在於看見和尖銳地分析內部的矛盾與差異,以下我便簡述幾點。

首先,就運動路線一事,有人不滿攻佔立法院的行動逐漸「園遊會化」、「糾察守秩序化」,因而有了第二波佔領行政院的事件。我不認為這是使用「鴿派」或「鷹派」等名詞就能輕易分類的,但我們的確發覺,當立法院戰場已準備進入與政府官員對話的階段時,衝撞的手段再度被第二波行動運用。如果說,此運動主張的是「只有暴政,沒有暴民」,那麼值得思考的是,在面對國家機器施展暴力時,人民衝撞並佔領的舉動作為一個手段,它的觸及範圍是否有一個限度?此限度該由誰來定?是否有代表性的問題?

第二,就訴求而論,「反服貿」這3個字吸納太多紛雜的立場。因此,我們起碼必須釐清,到底是反服貿「本身」,因而進一步將前提定在「退回服貿」、中止台灣與中國所有相關的經貿談判;抑或是反對服貿在不夠透明且缺乏公眾辯論的情況下,被送入院會存查之程序瑕疵。這兩個「反」的訴求,以及背後想要達成的目的,有非常實質的不同。後者訴求的是程序正義,要求有更多政府與民間的對話,但絕不迴避台灣與中國大陸在經貿協商的現在進行式與未來式。而前者,把退回服貿此事國族主義化,成為捍衛台灣民主、抵抗中共政權的代名詞。兩者將兩派人馬擺放在同一個運動場景,可能是歷史偶然,也可能是權宜之計,但在推動台灣的未來發展之路,兩派陣營必定分道揚鑣。

第三,此次抗爭的確由學生發起,我們也看見有越來越多的學生自主罷課。我認為年輕世代的學生不但越來越有膽識,也明白積極關切國事的重要性,遠大於考試卷上的成績。然而,當這個事件被冠上「學運」二字之後,大眾媒體不分青紅皂白地將抗議群眾紛雜的個體性,通通化約成學生,彷彿其他民眾或勞工在這個事件當中缺席了。更弔詭的是,當一些老師、家長強調:「這些學生都是手無寸鐵的孩子」時,學生主體再次被親權主義包裝成弱勢、無力且需要保護的小孩。

我同意,台灣的民主經歷過大大小小的衝撞,我也同意,民主不只有代議一種。每次的衝撞,都考驗著全體人民的智慧與勇氣。而個人,無論是學生還是總統,也都無法脫離歷史地宣稱自己該負起的責任,究竟是法律或是歷史的。

圖說:民眾在立法院外聚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