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台灣科學傳播的現況與挑戰

立報/本報訊 2014.03.02 00:00
■科學月刊

■莫季雍

【封面故事】

全民的科學 全民的科學素養—臺灣的科學傳播:現在和未來

科學由科學家在研究,但科學的成果都體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在當今複雜多變的環境中,也應該是全民共享的,可以用來面對生活、生命與生存問題。

17世紀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為爭取民眾對科學的瞭解和對科學研究的支持,開始提倡科學傳播工作,至1990年代已成為其公共政策中重要一環;當俄國於1957年率先發射衛星、日本在戰後經濟快速成長,也讓美國人警覺到科學知識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必須擴展教育體系外的非制式科學教育,提昇人民的科學素養;歐盟成立後更設有專責機構從事科學知識的傳播。

在國科會科教處的推動下,從2007年開始,以兩個四年期計畫奠基了台灣的科普傳播事業,透過許多科學家和傳播專家們的共同合作,從過往的「教化」推展到「共享」的概念。

本土的科學影片和科普活動都增加了,科學界和民眾也開始重視了,如同教育,其成效不能以立竿見影視之,長遠的發展也必須有明確的政策指引和充分、確保的資源,這期《科學月刊》特別檢視現下我們所做的,和以後我們該做的,更期待你我共同戮力。(任教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

■關尚仁(中華電視公司總經理、台灣科普傳播事業催生計畫主持人)

科學傳播是推展社會的科學教育,需要長期的投入深耕。透過推動科學傳播,吾人正昂首跨步追上世界潮流。

「科學傳播是社會的科學教育,是公民的基本人權」,在科學即國力的前提下,科學傳播是影響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更是政府應該主動給予人民的社會教育與文化給付。

台灣學生長久以來面對升學的壓力,學校教育側重科學知識的灌輸,較少於科學精神、態度和思維的培育,故而少數的學生雖擁有優秀的數理化能力,但大部分都有基本科學素養欠缺之憾,社會大眾在完成學校教育,甚至只在高中學科分流後,就極少再接觸科學。以致在進入科技導向的數位時代,國人「公民科學素養」顯得低落而不足,是以提供社會大眾科學教育的科學傳播,更顯重要而急迫。

台灣的科學傳播,一如西方國家,源自於科學普及。民國45年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成立是為濫殤,當時以「補學校科學教育之不足」為宗旨,是在推動學校科學教育前提下,兼對社會大眾推展科普活動。民國59年創刊的《科學月刊》則是科普雜誌的典範,它以社會大眾為對象,旨在帶動社會對科學研發與科學新知的重視。

(全文見科學月刊2014年3月號封面故事-臺灣的科學傳播:現在和未來)

▲《大眾科學》於1951年出版之第一期。

‧台灣早期代表性科普刊物

台灣的第一份綜合科普刊物為大眾科學研究出版社發行之《大眾科學》,該刊於1951年創刊,大約1974年停刊。繼《大眾科學》後成立之代表性綜合科普刊物尚有《中華科學畫報》、《科學教育》、《科學研習》及《科學月刊》。

《中華科學畫報》由中國科學公司發行,發行期間短,1954年創刊,大約1955年停刊。《科學教育》為中國自然科學促進會發行,1955年創刊,大約1971年停刊。《科學研習》自1962年創刊,初期由隸屬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之中華民國科學研習會發行,1971年起改由科教館發行至今。《科學月刊》於1970年正式創刊,由台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發行至今。

本版內容由台灣立報與《科學月刊》合作出版。《科學月刊》網址:http://www.scimonth.com.tw/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