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左右看:再論農業外勞

立報/本報訊 2014.02.16 00:00
左看:根本荒謬

引進農業外勞日前曾沸沸揚揚,農委會迫於輿論壓力,承諾會謹慎實施,但諸多輿論與農企業仍持續向馬政府施壓要求儘快開放。

雖支持者指出開放農業外勞既無大害亦為必須,理由可歸納為如下三點:一、台灣外勞比例甚低,實在無須多慮。二、休閒農業急需人力,若休閒農業發展蓬勃,將可同時帶動農村發展,長遠來說將降低失業率。三、承繼第二點,發展休閒農業必須脫離小農迷思,以擁有專業行銷、企管的農企業為首要,故引進農業外勞降低台灣農企業的成本。

以上三點都將休閒農業視為萬靈丹,根本卻為以私人企業產值看待農業,忽視真正的結構問題。

農業勞動力困境不是比例問題,而是滅農。首先,在長年以農養工下,本來就已有大量農村人口外流,農業外勞引進將造成農村青年勞動力回流更大的阻礙,農村的文化傳承等將永遠斷絕。再者,以農企業模式發展,長遠將服膺於資本主義規律:大者恆大,小農將被屠戮殆盡。

最後,將造成台灣永遠失去自主生產糧食的能力,農企業一窩蜂生產精緻農產品、高價有機,在油價高漲的年代台灣將面臨飢荒。當聯合國2013年報告就早已指出小型有機農業為世界食物供應趨勢,台灣政府何致飲鴆止渴,根本荒謬。

林子暉/世新社會發展所碩士生

右看:莫再猶豫

日前,行政院長江宜樺指示農委會全力推動台灣休閒農業成為產業新亮點,積極著手落實休閒農業法令鬆綁、開放農業外勞。其中開放引進農業外勞引起許多異議,農委會不得不再三承諾會慎重規劃。

但細究台灣休閒農業的發展條件,引進農業外勞是為必然。首先,台灣目前外勞比例僅為全人口2%,遠低於新加坡30%和馬來西亞的7%,已相對保守謹慎。再者,台灣農村長期缺乏人力,其中具有發展休閒農業潛力的茶葉、蘭花等農產業嗷嗷待哺,若持續漠視,台灣所擁有的技術優勢將被資本到位、人力豐沛的中國大陸陸續取代。

進一步論,反對引進農業外勞者多指出開放引進為打壓小農,壯大農企業。如此觀點甚為矛盾。第一,台灣農企業與紐西蘭、歐美等國農企業相比,小巫見大巫,擔心農企業擠壓小農生存空間言之過早。第二,休閒農業仰賴縝密的行銷策略、企業管理,小農與微農未必適合休閒農業,而應儘早輔導小農轉向結合農企業,更具競爭力,把餅作大,共享產業經濟效益。何必作繭自縛。

綜上所論,馬政府在引進農業外勞政策上莫在猶豫,應積極訂定相關配套,讓休閒農業儘快活絡台灣農村蕭條。

林泰佐/社會評論人

圖說:行政院會後記者會2月6日在行政院新聞中心舉行,由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左起)、行政院發言人鄭麗文、財政部次長吳當傑、教育部次長黃碧端一起回答媒體提問。(圖文/中央社)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