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樂享農耕 研究生用雙手愛土地

中央商情網/ 2014.02.01 00:00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014年2月1日電)因親身體驗耕作而愛上土地的吳佳玲,毅然放下學業投入農耕,除了推動友善耕作,更成立工作室,要讓大家認識更多農村甘苦。

原是世新大學研究生的吳佳玲,因參與農村陣線的社運活動,開始接觸農村議題。吳佳玲說,自己雖是農家子弟出身,但只有小時候跟著大人打雜的零星印象,對耕作並沒有深入了解,因此決定邀集夥伴,跟著認識的宜蘭農民「青松大哥」體驗耕作。

雖然現在農業已經大多仰賴機械化,但在「青松大哥」的帶領下,一行人從育苗、灑種、插秧、施肥到翻土等,學習和體驗稻作的生產過程,更力行友善耕作,在耕作過程中不去破壞環境和水質。

有了首次經驗後,吳佳玲笑說,「膽子變大了」,她開始產生要把地種好的想法,因此隔年透入耕作的面積從2分地增加到1甲地。由於耕作面積變大,「青松大哥」建議需有人擔任管理員,常駐在農村,以便每天巡視;受農家魂影響的她,毅然決定休學,到宜蘭全職顧田。

因為怕爸媽擔心,她一開始不敢透露,直到去年收割後,才告訴家人,但彼此還是不免發生爭執。吳佳玲說,她能理解父母的擔心,但她想用成果告訴父母,從事農業同樣能吃得飽穿得暖,藉此爭取父母的支持;她也坦言,投入農業後,跟家人的互動反而比以往更多,農業大小事也變成家人的共同話題。

朋友都在都市,獨自駐守在宜蘭農村的她,有時也不免感到寂寞,她曾經晚上跑到農田大哭,跟稻子說話,而迎風搖曳的稻子就像給她無言的安慰,讓她又鼓起勇氣重新振作。

「看到稻子收割,吃到自己種的米,那種感動無法言喻」,吳佳玲說,這股動力讓她們投入農耕卻不嫌苦。而辛苦耕作出來的稻米,除了事前邀股東認購外,其餘則在收成後於網路販售,因此除了耕作者,她們還要肩負起行銷者的角色。

親自面對消費者後,她坦言,能得到更多回饋,消費者的每個讚賞、感動,都讓她們覺得辛苦有了代價,而稻米也彷彿變成一種媒介,成為農民和消費者間溝通的最佳橋梁。

越投入越熱愛土地的吳佳玲,終於決定自己當老闆,除了邀夥伴成立有田有米工作室,負責行銷宣傳,去年底更以自己的名義租下3甲地,預計未來投入耕作。

肩負重擔的她笑說,現在更能體會農民心情,最大的心願就是不要有颱風、豪雨,讓稻子能平平穩穩的長大;而工作室同時也肩負宣傳農村的重責,要讓大家看到稻米的生長過程、農村甘苦,希望扭轉大家對農業的印象。

吳佳玲說,都市民眾對農村議題常無感,若透過體驗活動,讓大家體會農民辛苦,一方面民眾對農民的辛苦更有同理心,同時也會更懂得珍惜糧食,她們也會邀請老農民分享農村的小故事或傳統,例如插秧為什麼要拜拜等,希望讓大家更了解、更關心和愛護這片土地。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