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時光絮語:巴黎 遇見

立報/本報訊 2014.01.22 00:00
圖文■fox

【專欄前言】將1秒切割成24格,那是電影在生活中所創造出來的另一個平行時空,那麼照片便是將思緒與感受壓縮在剎那的容器。或許現在已經不再需要暗房才能沖印照片。然而,真正的暗房,其實一直都是我們的想法、情緒與渴望賦予所見事物意義的過程。

1999年,台灣出現了全球第一家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法式香頌變成當時書店的背景音樂,人們開始用一種人文的姿態閱讀,不分日夜。當時的社會,人們還不知道幾年後的生活會被智慧型手機覆蓋,也沒有預期22K會變成一種掩飾壓榨的幸福口號。同時,人們漸漸對曾讓我們歡欣鼓舞的彩色電視感到習以為常,黑白配色加上法式呢喃,佐以鋼琴與弦樂伴奏的廣告逆向操作,提供人們無限的想像空間,讓我們看見世界的另一頭。

彼端,人們每日用一種緩慢的步調生活。隨後,在電影《艾蜜莉的異想世界》(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綺想中,人們各自在腦海中剪接出以浪漫為主軸的法式情懷,模糊了法國與巴黎之間的界線,想像有天也能在塞納河左岸的咖啡館,啜飲一杯café au lait。

在那個年代,部分的人也開始意識到,所謂電影並不僅侷限於美國好萊塢,台灣的片商更紛紛將當時的法語片名置入「巴黎」二字,試圖得到觀眾的「一種注目」,以為這就是票房的萬靈丹。而這股電影風潮並不只有吹到台灣,由各國導演各自演繹巴黎各區而衍生的電影《巴黎我愛你》(Paris, je t'aime),就能看到巴黎當時正以時尚代表的身分,走在世界的伸展台上。

實際走訪巴黎,才發現巴黎只是法國北部的一個生活區塊,在各大觀光景點中,英文對話才是主要的溝通語言,街邊書報攤透過只消半歐的明信片廉價販售老巴黎意象;也發現原來人們偏愛露天咖啡座更勝流連於店內寫作。巴黎鐵塔下的隊伍中,瀰漫著即將眺望市景的迫不急待,兜售鐵塔縮影的小販則來回穿梭其間。因藝術家與哲學家曾經駐足而聲名大噪的雙叟(Les Deux Magots)及花神(Café de Flore)咖啡館,其實並不座落在左岸邊,塞納河畔黃昏時分席地而坐的野餐,反倒成為時下年輕人的心之所嚮。

回過神來才發現,原來真正的巴黎並不在我們沉溺的幻想中。避開人潮,或許就在某次的迷路途中,遇見縈繞於心的美好場景。爾後,人們對巴黎便不再只有一種詮釋,於是跳脫了過往一廂情願的偏執浪漫,愛上屬於自己的巴黎。

圖說:電影《新橋戀人》中的場景。透過影像中的男子,彷彿看到劇中的那份悵然。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