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心跳的聲音:百年一瞬光影中的馬克思主義

立報/本報訊 2014.01.20 00:00
■張義東

百年一瞬。1914,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逾百年來宮廷貴族失勢沒世間緊緊攀鎖著的帝國,即將於斯鞠躬下台,而內裡實實包裹的現代國族主義與現代資本主義霸權征戰,也在此先清算第一回合。

包括歐盟首都布魯塞爾在內,處處聞見,以世紀為尺度的龐然回顧。

如BBC《唐頓莊園》娓娓道來的,那時翻天覆地般社會結構的改變,階級、性別、商業、國族,那相較更切膚更貼近的二戰,總側身一旁彷彿至為古老的一戰所蘊含的意義,於種種回顧中層層展開。

1992年開播,法德笑泯多年世仇所合資的著名藝文公視ARTE,遂此日日回望當年今日,一張照片,一篇文字,重活一遍1914,看一路走來如何以致戰爭。

1914年1月16日,標題:「電影對於馬克思主義的意義」。畫面警察鎮壓工運,文字當日刊行的工運核心刊物Humanité。

文字極力肯定電影啟迪之能,讓人如臨現場般得見巴拿馬運河之開鑿、得見馬克思定義「價值」為「結晶化了的勞動」有多麼適切。多虧有了影片,法國無產階級得以知曉1913年都柏林罷工、英國與澳大利亞有了8小時每日工時,印象深刻於美國工廠的舒適衛生,了解各地勞動境況,更堅定致力爭取自己的權利。

回看都柏林罷工,彷彿預示11年後艾森斯坦《波坦金戰艦》暴力襲入廣場。那是8月31日,都柏林「血腥星期天」。5日來由電車工人開始擴及各行各業,終致全市捲入罷工,奮力對抗惡劣勞動境況。此日警民衝突,兩名工人喪生。這場「都柏林封鎖」,以雇主強勢不讓,直到翌年1月18日許多工人困於飢寒,妥協回工才告收場。經此一役,工會團結反而愈挫愈勇,日後堅不可摧。

浸潤彼時,見當年工會運動艱難,也遙想影像感染力道。對照推翻巴勒維國王的柯梅尼錄影帶、web 2.0的茉莉花革命,果真,媒體連結自我與他者,共同感、共同體,共同的奮鬥,步步攜手。

但這所謂知的權利與權力所繫所生,在消費社會裡卻屢屢墜入資訊暴撐,閱聽人虛游浮盪,不知身在其中、無從知其所知的迷幻狀態。

該回歸馬克思了,知其所知的關鍵,不再是以消費者國王之姿君臨,隨興轉貼跟追,而是謙卑地願意去思考馬克思思考過的問題:為什麼我們會是在這樣的處境裡呢?媒體資訊,無論說可得性或近用,盡皆為此。

(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圖說:倫敦高門墓地(Highgate Cemetery)中的馬克思墓,圖攝於2006年1月20日。(圖/Nilzzon攝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