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李泰祥73年歲月 獨創生命樂章

中央社/ 2014.01.03 00:00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3日電)作曲家李泰祥病逝,他在1971年聽到現代音樂演講,改變創作方向,也為台灣前衛音樂踏出重要的一步,獨創飛揚的生命樂章。

李泰祥2日晚間8時20分在新店慈濟安寧病房病逝,享壽73歲。他一生奉獻給音樂,以下為李泰祥從1941年至2014年的生平年表。

‧1941年,生於台灣台東縣馬蘭鄉,阿美族原住民家庭,5歲時移居台北。

‧1956年,考進國立台灣藝專美術印刷科,而後轉入音樂科,主修小提琴。

‧1964年,國立台灣藝專音樂科畢業後隨即受聘擔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

‧1971年,與新象創辦人許博允赴美國新聞處,聽到現代音樂演講,改變創作方向。並與葉維廉、許博允、陳學同、顧重光、凌明聲共同策劃「七一樂展」,為台灣前衛音樂踏出重要的一步。

‧1972年,應德國歌德學院之邀,與德籍柯尼希教授等組成四重奏團,巡迴公演於台灣、東南亞各大城市,深獲好評。

‧1973年,獲美國洛克斐勒全額獎學金及應美國國務院交換計畫學者獎學金赴美,至各大學音樂學院及交響樂團觀摩研究。

‧1976年,發表「雨、蟬、西門町」錄音帶音樂;另有「大神祭」清唱劇,後由雲門舞集改編成「吳鳳」及「射日」舞劇演出。

‧1977年,在東京發表「清平樂」、在台北發表「大地之歌」室內音樂。同年秋,應邀參加日本第三屆亞洲新媒體演出。

‧1978年,發表第一次「傳統與展望」音樂會,演出「太虛吟」等佳作。另有專輯「鄉」的錄製發行,首創以通俗音樂的語法將台灣傳統民歌與中國大陸民歌結合。

‧1979年,以「歡顏」獲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展開創作力最旺盛的6年;同年完成齊豫演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橄欖樹」。

‧1979年,德國弗洛妥世界音樂節發表「幻境三章」。

‧1980年,以「候鳥之愛」獲巴拿馬影展最佳音樂。

‧1981年,以「明天只有我」獲得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提名;以「小葫蘆」獲得金馬獎最佳原作音樂提名;以「明劍風流」獲金馬獎最佳原作音樂。

‧1982年,以「今年的湖畔會很冷」獲金馬獎最佳原作音樂及最佳電影插曲提名;以「你是我所有的回憶」獲金鼎獎最佳唱片。

‧1985年,應寶麗金公司之邀,前往荷蘭錄製「那些天、地、人」、「美麗與哀愁」、「錯誤」專輯,融合民歌與藝術歌曲達到更高層次的境界。

‧1986年,應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創作「三式氣、斷、流」鋼琴五重奏,在「中國當代作曲家聯展」中首演,展露其才華及獨特風格;受公視之邀,製作「京華煙雲」電視主題曲與配樂。

‧1988年,證實罹患帕金森氏症,但仍創作不懈,展現對音樂創作的熱情與毅力。

‧1993年,用國語、台語、原住民語,為女聲、打擊樂、鋼琴及弦樂四重奏所寫成的室內樂曲「山、絃、巢」於國家音樂廳發表首演;將「錯誤」、「野店」、「情婦」三首作品改編成三重奏,在總統府介壽館音樂會演出。

‧1997年,獲頒金曲獎特別獎、吳三連藝術獎。

‧2000年,接受腦部植入脈衝手術後,完成「自彼次遇到妳」聲樂及鋼琴弦樂三重奏室內樂、民歌及藝術歌系列作品。

‧2002年,採用李來望先生所作的「吉拉嘎山」史詩來創作原住民阿美族史詩清唱劇;於「民歌世代生命歡唱」獻唱「告別」;在中山堂台北文化藝術節演出重新修定的大型管弦樂清唱劇「大神祭」,由江靖波指揮演出。

‧2004年,接受委託為本土編作客家民謠「客家山歌山老田」聲樂及管弦樂作品,及為布袋戲、現代舞、跨界創作「驚見霓虹關」,並重為「天黑黑」、「丟丟銅」等台灣民謠新編大型管弦樂作品。

‧2005年,總統府「2005歲末總統府音樂會」,「傾聽來自山與海的聲音」紀念高一生與陸森寶發表改編自高一生歌曲「春之佐保姬」及「杜鵑山」兩樂曲的「春之歌」;舉辦「十方‧音樂‧李泰祥」音樂會,人聲、打擊樂與管弦樂團作品「狩獵」於國家音樂廳首演。

‧2008年,因「持續創作三十餘年,不斷自我挑戰,創作層面廣,除古典音樂外,還有校園民歌、流行歌曲、民謠改編、原住民歌謠、電影配樂等等,提升了流行音樂的內涵及生命力,作品兼具學院訓練的技巧和精緻,又能融合不同的民族風格,蘊含多元化的特色」,而榮獲第12屆國家文藝獎。

‧2012年,受邀擔任國立政治大學駐校藝術家。

‧2013年,榮獲第32屆行政院文化獎。

‧2014年1月2日,病逝於新店慈濟安寧病房,享壽73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