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穿戴裝置普及最佳媒介:語音介面

WIRED.tw/林 克 2013.12.27 00:00

許多人對周星馳電影《國產零零漆》「要你命3000」的笑點應不陌生,將十幾種武器綑綁一起,它們的綜效不會相加,反而會成為可笑累贅的產品。

這邏輯易於理解,但不少製造商在推出新產品,試探市場水溫時卻普遍採取類似的設計與行銷策略,常常掛上洋洋灑灑的功能,卻讓嘗鮮的消費者大失所望,這亦是野心勃勃的Samsung 智慧腕錶Galaxy Gear首攻市場受挫的主因。

Galaxy Gear 集HD攝影、體能監控、免持通話、語音控制、多工操作等多項功能於一身,卻僅能跟自家旗艦機串接,在嘈雜環境中表現不佳,500mAh的電池實測僅有約10小時的續航力等缺陷,竟讓北美地區通路商的退貨比率高達三成。

Less is more 的減法設計哲學

根據App 開發商Locket的統計,一般人每天滑動解鎖智慧手機的頻率平均為110次,在統計中甚至最高達到900次。這種類似「強迫症」的行為來自於資訊焦慮:我們會不時想知道朋友對自己貼文的看法、查看傳送出去的訊息的回音、或查詢消費指引…等。

早在1968年,IBM的心理學家米勒(Robert Miller)對於電腦操作員的論文就揭櫫了一項重要的「兩秒法則」──若一項工具無法在兩秒內,對操作做出正面的回應,人類會感到厭煩,使用它的意願,會隨機器回應耗費的時間呈等比級數驟降。

對今天的智慧手機來說,把它從口袋中取出、解鎖的一連串動作,也難達「兩秒法則」的標準,這正是Apple在iOS7上加入「通知中心」、Moto X可以搖晃手機解鎖拍照,各手機製造商不斷在介面上花盡心思縮減操作步驟的理由。

在穿戴型裝置的定位仍處於混沌未明的今天,或許思考人類如何使用,遠比製造商的技術可以使它做到什麼來得重要。這也是深得「減法設計」箇中三昧的Apple會在Samsung後受到市場殷切期盼的原因。

在有限的空間與科技考量,無論穿戴裝置以飾品、眼鏡、手錶…何種面目呈現,暫且將其當做智慧裝置的串接窗口,或許是比較恰當的定位。

語音是穿戴裝置的最佳介面

我們的週遭充斥著龐雜的資訊,但是它若無法被隨手取用,它對我們就沒有幫助。市場對穿戴裝置前景看好的主要原因是,使用它可節省大筆時間,它縮短了人與機器的距離,其親密程度很可能進一步催生人與機器共生的未來。

這也是為何Google與Apple傾注大筆研發能量在語音介面的因由:穿戴型裝置必須輕薄,它沒有大面積的螢幕可呈現文字或圖像,加上電池續航的考量,唯有「動口不動手」的語音操作是最恰當的人機介面。

今天的Google Now與Siri 已經可以準確辨認語句中的關鍵字,對於南腔北調的包容率讓人滿意。語音是控制Google Glass主要方式,把iPhone放在口袋中,使用耳機指揮Siri控制App、發送簡訊、安排行事曆、查詢天氣跟鄰近餐廳也輕鬆寫意。

除卻人類天生不喜歡對機器講話的天性,即使目前科技對語音辨識已取得很大的進展,但是人工智慧對「自然語言」,仍受限於對一字多義的理解與環境噪音等諸多難點,仍會不時出現「雞同鴨講」的窘況。

即使現在人類與電腦「對話」的願景,離實現還有一段距離,但作為「智慧手機」的窗口,穿戴型裝置能讓我們與數位世界更加親密。或許現在馬上啟動你手機裡的數位助理,幫助它更瞭解你;你也趁早習慣它是不錯的主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