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00929 告五人演唱會 妙天

鬼島台灣?你也是網路發言 對社會不滿的消極派?

NOWnews/ 2013.12.26 00:00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台灣是鬼島,塊陶啊~這句話是網路上的流行用語,當中包含了著對現實的無奈、對社會的不滿,但其實,只要願意多付出一點,這種不滿感可能就能轉化成幸福感!

聯合勸募近日公布「公益幸福有感大調查」,結果顯示公益行動越積極的人,對社會較為滿意,且越是認為可盡一己之力改善現狀,公益參與的涉入也越深。即使國人普遍對當前經濟、教育、政治司法、環保、健康面向感到憂慮,但以志工、捐款、公民活動涉入越積極者,對當前社會現狀的評價也隨之增高,顯見主觀的幸福感是可透過自身投入來創造,不僅服務他人,也反射在個人心理層面,影響對外評價。

聯合勸募與東方快線合作,於11月期間對台灣網友進行「公益幸福有感大調查」。結果顯示,約有46.17%的受訪者多以志工、捐款、捐物資的方式關心社會。相較於「以網路發言倡議,偏被動或沒有行動」的受訪者,「積極行動派」在各項與對整體社會的評價,都高於消極、無作為的認知。

「經濟課題」被視為最急待政府企業解決,個人的可影響層面較低;「教育」緊追在後,不同的是,對此的公益行為涉入最高,且引發最廣泛、多層面的反饋意見;然後是「政治司法」、「環保」,整體來說民眾對「健康」層面的評比最高,高於整體社會滿意平均值。

公民活動以網路發言倡議最為普遍,含網路按讚支持言論,每個議題面向均約有三成投入,但若未輔以志工、捐款捐物資、以個人資源為他人服務,公益行為被動消極者,對社會評價低;反之,積極行動涉入公益活動者,明顯對現狀評比高。調查分析顯示,女性的公益行動力較男性稍高;25-29歲及50-54歲最積極行動;單身且無小孩的受訪者,較其他婚姻狀態者的公益涉入高。調查也顯示,「教育」和「健康」面向是受訪者投入公益比例較高,且認為能以自身行動改善問題,也期待各界一同投入。

教育面向出現超高主動性的意見反饋,顯示民眾對當前教育憂慮,最關心「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問題」、其次為「偏鄉或弱勢孩童的教育資源不均」,第三則為「升學壓力」;健康面向的排序分別為、「食安」、「醫療資源分配」「心理疾病日益增加」等。

聯合勸募協會秘書長陳文良表示,從聯勸捐款人表現趨勢,捐款者年齡曾似乎有往上移動的態勢,後來釐清,了解社經環境演變的確會反應在捐款行為,但不表示年輕人沒有捐款作公益的意願或能力,而是需要提供習慣平台、可負擔的金額搭配,因此聯勸推動小額定期捐,逐步累積捐款人數與捐款額度,以花旗聯合勸募活動為例,目前小額定期的平均捐款金額約成長5%。

陳文良補充,聯勸了解在網路關注議題、倡議支持,佔公益行為比重大,聯勸積極開發新興工具與不同族群溝通,廣徵納言,爭取各式涉入程度的公益支持者。此外,公益行為當然還要有認同的理念作法為基礎,也才會因行動力帶動正面態度,持續投入公益。

陳文良指出,在社會快速轉變下,弱勢族群若無協力支援,更會因無力抵擋教育、健康、經濟的衝擊,生存受到威脅。因此聯勸協力全國約500家社團,在教育面,為弱勢學童發展能力養成,順利就業接軌;健康面,支援醫療、疾病、安全系統以求趨於完整;至於經濟,則健全基本家庭功能,穩定收入以得自立。從聯勸服務方案與調查比對可看出,民眾關心層面、個人公益行為與聯勸服務主張,方向一致。

陳文良補充,每年募款都是挑戰,較去年同期募款成績不增反減,僅達去年的八成。社會多元發展需面對更複雜課題,弱勢族群如沒有社福團體支援,生存發展機會就更渺茫,而且此時更需社服團體積極投入以求扭轉頹勢。聯勸所合作社福團體中有高達八成是弱勢中的弱勢,亟待捐款人響應花旗聯合勸募活動。聯勸呼籲以積極行動投入公益,小心意能成就大改變,而最先受惠的,就是給自己添熱血,有感幸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