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谷翔平 徐名駒 鼎泰豐

台北市長需要勝選方程式

美麗島電子報/郭正亮 2013.12.13 00:00
爲了促成台北市長參選人整合,民調始終領先的柯文哲醫師,下周將與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會面,商談參選相關事宜。以目前態勢,蘇主席迫於黨內壓力,很可能會要求柯醫師限期加入民進黨,截止日期可能是今年12月31日。柯醫師則重申一貫看法,表示並不排斥加入民進黨,但再次提醒「台北市選情特殊,加入民進黨必將導致藍綠對決,並不利於勝選,反而是促成在野聯盟大團結,更可能說服台灣社會,也更可能爭取台北市民支持」。

筆者曾兩次當選台北市立委,頗熟悉台北市選情,深知台北市藍綠政黨認同的根深蒂固,以及中間偏藍選民對民進黨的長期不信任,柯醫師對民進黨的剴切呼籲,實屬肺腑之言。民進黨的堅持有兩大盲點:一是堅持台北市長只能政黨提名,卻提不出避免藍綠對決的勝選方程式;二是堅持民進黨身為大黨,不做政黨提名有失顔面,問題是先進民主國家(例如日本、美國)早已跳出政黨窠臼,改採勝選優先,採取地方首長不局限政黨提名的共同推薦做法。

民進黨堅持政黨提名,藍綠對決毫無勝算

台北市長開放民選以來,非國民黨人士只當選過兩次。第一次是1964年高玉樹以無黨籍身份參選,最後以19萬1838票打敗國民黨候選人周百錬17萬6117票。第二次是1994年陳水扁以民進黨身份參選,因為國民黨與新黨導致藍營分裂,造成三人競逐,最後陳水扁以615,090票(43.67%)獲勝(趙少康30.17%、黃大洲25.89%),也是台北市長至今唯一的未過半當選。

陳水扁在1994年衝到43.67%得票,創下民進黨的空前記錄,同年民進黨市議員總得票只有419,505票(30.1%),與扁落差高達195,585票(13.57%),可見陳水扁的選舉魅力之強!三人競逐也拉高投票率,高達78.53%。

1998年扁競選連任,儘管藍營仍有兩人參選(國民黨馬英九、新黨王建煊),三人競逐也衝出歷史新高投票率80.89%,但泛藍選民鑑於1994年的慘痛分裂教訓,最後決定集中支持馬英九,導致馬以766,377票(51.13%)獲勝(王建煊只得到44,452票 = 2.97%),陳水扁得票688,072票(45.91%),儘管比1994年43.67% 還要高出2.24%,仍然不幸落敗。

對比1998年民進黨台北市議員選舉,就可看出陳水扁競選能量之強,以及台北市藍綠落差之大。扁連任得票率衝到民進黨有史以來最高45.91%,但同年民進黨市議員總得票率竟然只有31.0%,二者落差高達232,459票(14.91%)!(參見表一)

1998年扁以民進黨現任台北市長參選連任,市政滿意度高達75%,最後仍以45.91%得票落敗,相差藍營(馬+王)高達122,757票(8.19%),可見台北市長一旦訴諸藍綠對決,即使綠營握有行政機器,加上候選人魅力強大,仍然與藍營有明顯落差。

民進黨在台北市所面臨的藍綠對決困境,也表現在2010年台北市長選舉。當時蘇貞昌對決郝龍斌,蘇的台北縣執政成績+個人能力條件,都明顯勝過郝,加上台北市當時爆發一連串的花博醜聞,蘇的看好度民調一路保持領先,支持度民調在最後兩三周,也和郝不相上下,但藍綠對決到最後,蘇卻以628,129票(43.81%) 敗給郝龍斌 797,865票(55.65%),兩人相差高達169,736票(11.84%),與選前民調相去甚遠。即使扣除當時連勝文槍擊案所引發的深藍動員,蘇至少也要輸12萬票以上。

2010年台北市長選舉,選民已經不像1998年那樣激烈動員。1998年投票率高達80.89%,2010年投票率只有70.65%,與預期相差很遠。儘管蘇得票率43.81%,贏過扁1994年初次參選台北市長的43.67%,但還是低於扁在1998年參選連任所創下的45.91%。

對比2010年民進黨台北市議員選舉,也可看出蘇貞昌競選能量之強,以及台北市藍綠落差之大。蘇得票率衝到43.81%,但同年民進黨市議員總得票率竟然只有36.39%,二者落差高達111,989票(7.42%)!(參見表二)

不管是陳水扁或蘇貞昌,都是民進黨最具個人魅力、執政成績最好、最能吸引中間選民的超級強棒,但在台北市選舉訴諸藍綠對決,卻使原本可能轉向支持的中間偏藍選民望之卻步。1998年扁以超高滿意度市長爭取連任,最後仍然輸掉122,757票(8.19%),2010年蘇強棒對決郝弱棒,最後仍然輸掉169,736票(11.84%)!

相形之下,目前爭取2014年台北市長的民進黨參選人,不管是呂秀蓮、顧立雄、許添財、周柏雅,四人爆發力和扁+蘇都頗有落差。試想:扁+蘇兩大強棒訴諸藍綠對決,都要輸國民黨候選人10萬票以上,民進黨繼續堅持台北市長一定要政黨提名,豈有任何勝算可言?

勝選才是硬道理,共同推薦優於政黨提名

民進黨堅持台北市長只能政黨提名,卻提不出避免藍綠對決的勝選方程式,為何始終走不出政黨提名的死胡同?原因是蘇主席認為民進黨身為在野最大黨,又曾經執政八年,不辦政黨提名有失顔面。這種傳統思維,其實未必正確。

畢竟在先進民主國家,政黨為求地方勝選,未必堅持政黨提名,如果黨外有更具勝算人選,也常採取「共同推薦」取代「政黨提名」。以日本首都東京為例,東京都知事選舉從1959年以來,各政黨從未堅持一黨提名,都是採取共同推薦方式產生候選人,歷届東京都知事,從東龍太郎(1959-67)、美濃部亮吉(1967-79)、鈴木俊一(1979-95)、青島幸男(1995-99)、石原慎太郎(1999-2012)、到現任都知事豬瀨直樹(2012- ),清一色都是無黨籍人士。

1967年美濃部亮吉是東京教育大學經濟系教授,當時接受社會+共產黨聯合推薦,打敗同為無黨籍的松下正壽,後者也是自民+民社黨共同推薦。1979年鈴木俊一固然曾在岸信介內閣當過內閣官房副長官,但從未加入自民黨,參選東京都知事也是自民+公明+民社+新自由俱樂部四黨聯合推薦,並非由自民黨提名。

1995年青島幸男出身作家,早年當過三屆參議員,但他在1995年當選東京都知事,正處於自民黨瓦解、日本政黨重組的混亂期間,當時是綜藝節目「超級變變變」御用評審長,也是無黨籍人士。1999年石原慎太郎也出身作家兼演員,早年也曾屬於自民黨,但在1995年辭去眾議員之後,就改以無黨籍參選東京都知事,直到2012年辭去東京都知事,才自行組建太陽黨,後來併入維新會才成為維新會黨魁。

最近2012年當選的東京都知事豬瀨直樹,也是作家出身,在石原請辭後先代理知事,後來順利以史上最高票當選,本人也是無黨籍。

另以大阪府知事為例,從2000年至今三次選舉,參選人毫無例外都是無黨籍。例如最近2008年選舉,當選人橋下徹是自民+公明黨聯合推薦,熊谷貞俊是民主+社民+國民新三黨推薦,梅田章二是共產黨推薦,另兩位都是自行參選。

即使是長期奉行兩黨政治的美國,地方首長選舉,兩大黨也未必奉行政黨提名原則,仍以能否勝選為主要考量。以紐約市長為例,John Lindsay擔任市長期間(1966-73),前三年是共和黨,後三年則轉為民主黨,但美國選民並未認為違反政黨政治。最近頗負盛名的彭博(Michael Bloomberg)市長,任期(2002-13)長達11年,前五年(2002-07)是共和黨,但在2007年之後則退黨成為無黨籍,仍然繼續以高票連任。

二階段初選,促進在野整合

誠然,以台北市長選舉的困難程度,即使在野聯合推出無黨籍候選人,也未必能夠打敗國民黨,但相對於絕無勝選機會的藍綠對決,至少還有成功可能。

12月12日,台灣指標民調公司公佈最新民調,結果無黨籍柯文哲繼續以38.3%,遙遙領先民進黨呂秀蓮24.4%、許添財17.5%、周柏雅16.8%、顧立雄16.6%。柯一路領先的穩定結構,已經昭示民進黨應該正視民調現實,採取勝選優先原則,透過「二階段初選」產生在野最佳候選人:亦即在第一階段「黨內比民調」,由四位民進黨參選人先比民調;然後進入第二階段「在野比民調」,由第一階段勝出者與柯文哲比民調,最後勝利者就是民進黨推薦的台北市長候選人。

如此一來,民進黨就能克服兩大困境:

一、採取共同推薦,避開民進黨一黨提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藍綠對決,讓候選人有更大空間提出政策主張,爭取中間偏藍選民支持。

二、採取共同推薦,避免陷入「非要民進黨提名不可」的死胡同,可以擴大為徵召艱困選區候選人的新思維,「二階段初選」更可作為與其他勢力共同推薦候選人的新模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