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小而美的部落營造──比亞外的環境改造經驗

立報/本報訊 2013.12.12 00:00
■金惠雯

「部落營造人才專業提升工作坊」的最後一站,來到桃園縣復興鄉的比亞外部落,主題定位在「營造民族生活環境」,因為這是一個有能力自主進行生活空間與產業空間營造的部落,長達10年的營造經驗,相信可以帶給有心進行部落營造的學員更多的想像與刺激。所以我們來到這裡,看到一個僅有15戶的部落,如何結合在地人力資源,以最少的經費(只買了少量的五金材料),營造出一個具有在地特色且適宜居住與慢遊的部落特色空間。

圖說:猶浩長老(左一)帶領學員走步道,並解說沿途生態。(圖文/原促會)

比亞外部落原本是一個在北橫公路上非常不起眼的部落,全部落僅有15戶,不管從那方面看起來,都無法讓人相信它能夠成為交通部觀光局的「不分區國際光點計畫」的6個聚落之一,成為提升台灣觀光國際競爭力的重鎮。比亞外部落能夠做到這點,主要是因為長期以來,透過部落內部共識的凝聚過程中,不分男女老少,以部落營造白皮書的討論與研擬,讓所有部落族人對於自己部落的未來願景有了共同的想像,因此能夠將爭取到的資源用到刀口上,循序漸進地逐步完成夢想,希望能夠讓所有比亞外的族人以自己的部落為榮。

節省經費 運用在地素材

一開始,比亞外部落先從資源盤點開始,他們動員了部落內的人員,運用工作坊,以分組的方式分別針對自己有興趣的部分進行現場勘查與討論,並提出可以改善的策略與方法。透過分組報告與總結討論之後,規劃出整個部落的總體營造計畫,並經過部落會議表決通過,成為比亞外部落總體營造的白皮書,也成為部落推動改造計畫的重要依據。

隨著時間更迭,不斷地檢討修正,將爭取到的外界資源充分地運用到這些規劃中,因而造就了現在的比亞外,不但在部落生活空間上有適宜的綠美化成果,處處都可以看到部落族人的巧思以及泰雅文化的元素,同時也整理出一條生態資源豐富的步道,走進步道的人不僅可以看到豐富的高山植物生態,也融入了泰雅族的獵人文化。

沿線設置的各種陷阱,讓我們得以在山林中聆聽長老的解說,使人充分體會到泰雅族獵人的智慧以及與生態共存共榮的精神,讓步道不再只是步道,而是成為泰雅族的文化走廊,也成為比亞外部落傳承文化的重要基地。

帶領我們走訪比亞外部落的是猶浩.達亞長老,他溫和的態度與詳盡的解說,讓我們在長達3小時的步道行程中如沐春風。談到比亞外部落現在的產業──有機農業,雖然土地面積不大,卻讓部落真正落實無毒部落的理念,也成為比亞外部落的另外一個特色。

猶浩長老回憶起比亞外部落的第一個傳統建築──穀倉,在完全沒有外來資源的情形下,全部落族人以換工方式共同貢獻勞力,他說全部只花了新台幣數千元,就完成了一個可能需要20萬才能完成的穀倉,可以說是比亞外空間營造的第一步。之後,為了鼓勵部落族人的充分參與,部落內常常辦理一些比賽來強化彼此的互動,例如門牌創意比賽,走到這些獲得門牌創意比賽的家戶門前,我們驚訝於族人的創意。在充分運用在地素材的前提下,除了獎品的費用,部落本身無須籌募相關費用,即可完成這個活動。

解決問題,讓居民充分參與

從比亞外的經驗出發,主持這場工作坊的伍杜.米將老師,目前仍在中原大學設計學院讀博士班,他除了是比亞外部落的女婿之外,這裡也是他實踐部落環境改造與設計理念的第一個部落。比亞外部落的總體營造白皮書討論過程,就是由他協助組織工作坊而討論出來的。因此在這次的工作坊中,伍杜老師就以教授如何回到部落組織工作坊的概念出發,與參與學員共同討論「營造民族生活環境」的真正意涵。

伍杜老師從「空間是文化的載體」的基本概念中,提醒與會學員必須思考空間營造應該要思考到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感受,即必須兼顧到感官與心理的舒適度。在營造過程中,可以適度引進專業者的意見,但必須回歸到居民集體的參與與認同之基礎。

最重要的是,空間營造的目標是「解決問題與滿足需求」,所以歸根究柢,如果沒有充分調查與資源盤點,無法清楚地看到部落環境的問題,即使滿足了發展上的需求,如果問題沒有解決,看起來仍然會顯得格格不入,成為不協調或沒有特色的空間營造狀態;就算設計做得再好,都無法讓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舒適與適應。而要達到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就是要有居民的充分參與,才有辦法讓部落營造的過程取得居民的認同,未來也才能用最少的資源維護,真正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伍杜老師運用這個概念,讓與會的學員實地體驗與參與了這個過程,全部學員分成4組找出比亞外部落最需要改造的議題或面向,並且必須設計出最適合的改善策略或方案。4組學員分別提出了以下的主題:

1.健康~原味比亞外:希望改善比亞外的菜色、服務與空間的進一步改造。

2.「輕」身體驗比亞外:希望在餐點設計上有更多說明,並且可以結合現代養生的理念推動餐點的特色。

3.深度.體驗.無毒比亞外:希望在餐點部分可以加強特色,並在生態面可以有更多元化的呈現,因此也提出了不同的體驗行程之建議。

4.比亞外天堂:這組在文化、環保、建築等各個面向,都給了比亞外部落很多建議,希望比亞外能夠成為世界原住民族傳統部落亮點之一。

部落營造 學習後傳承

看到這些學員的建議,比亞外教會的阿韻.尤命牧師和猶浩長老,代表部落很謙虛地表示感謝之意,由於時間有限,無法讓大家看到最完整的比亞外是相當可惜的。從學員們提出的建議,也可以看出大家對於比亞外的期待,他們會更加努力再讓比亞外更好。這次的工作坊,選擇了一個最不起眼的部落,卻展現出最亮眼的成果,讓許多學員都受到相當程度的震撼,負責接待我們的部落婦女也都竭盡所能,相當熱情地照顧大家的生活起居,也讓大家都相當感動。

4個梯次的工作坊終於在這裡要告一段落了,不論是共耕文化的達蘭埠、傳承文化的拉勞蘭、產業標竿的山美以及環境營造的比亞外,都是在評估之後,認為可以做為現在執行部落活力計畫之工作者可以參考與思考的對象。

這些部落的營造經驗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發展方向與策略都是經過部落會議討論並決定的,因此都是由部落族人共同參與的過程。雖然他們都沒有再承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資源,但是都能夠運用自己的力量繼續經營下去。過程或許跌跌撞撞,實踐出來的成果可能還未臻至完美,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部落營造多年來不斷調整和修正下所共同產出的美麗果實。我們期盼這4梯次中近80位的部落工作者,能夠從中掌握到部落營造的精神,回到部落繼續營造出下一顆亮眼的珍珠,讓部落營造的成果也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社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祕書長)

工作坊學員透過自畫像的遊戲,認識自己也更認識別人。(圖文/原促會)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